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方子约赴衢教
刘克庄
博士非如吏,巍然道自居。
诸生趋避席,太守揖升车。
朱笔浓批卷,青灯细勘书。
汉廷重文藻,行矣召严徐。
白话文翻译
博士并不是像官吏那样低俗,他们屹立在道义之上。
学生们纷纷趋前或退后,太守礼貌地迎上车。
用红笔认真批阅卷子,青灯下细心审查书籍。
汉朝朝廷重视文采,去吧,去召唤那严肃的徐子。
注释
- 博士:古代对有学问的人士的尊称,尤其是指那些获得高等学位的人。
- 吏:指官吏,通常指那些低级或庸碌的官员。
- 巍然:形容气度非凡,稳重而高大。
- 诸生:指众多的学生。
- 趋避席:趋前或退后,形容学生们对博士的尊敬和对太守的礼遇。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地方行政。
- 朱笔:指用红色的笔来批阅,通常用于强调或修改。
- 青灯:青色的灯,形容夜间读书的情景。
- 汉廷:汉朝的朝廷,重视文化和文人的地位。
- 重文藻:重视文采和辞藻。
- 行矣:去吧,出发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衡,号月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他的诗风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送别好友方子约赴衢州任教,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友人的祝福。刘克庄在此诗中,借助博士的形象,强调了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歌鉴赏
《送方子约赴衢教》是一首充满了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的诗,诗中通过对博士和太守的描写,传达了对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的独特见解。开头两句“博士非如吏,巍然道自居”,不仅表明了诗人对学问的崇高敬意,更隐含了对官僚体制的批评,体现出诗人的理想主义和对社会现象的清晰认知。接下来的“诸生趋避席,太守揖升车”,描绘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者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太守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朱笔浓批卷,青灯细勘书”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学者在夜晚挑灯夜读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最后一句“汉廷重文藻,行矣召严徐”,则是对古代重视文学、推崇文人的呼应,也是对方子约赴任的祝福,期望他能够发扬光大文采,承载起教育的重任。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博士非如吏,巍然道自居:博士的身份和地位超过了普通官吏,他们以高尚的道德自处,体现出文化人的自信与自豪。
-
诸生趋避席,太守揖升车:学生们或靠近或退避,表现出对博士的尊敬;太守礼貌地迎接,显示出地方官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
朱笔浓批卷,青灯细勘书:描绘了夜间学习的情景,朱笔象征认真和严谨,青灯则传达出勤奋和刻苦的精神。
-
汉廷重文藻,行矣召严徐:汉朝重视文才,期望方子约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延续这种文化传统。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对比博士与吏的身份,强调博士的高尚形象。
- 细节描写:通过“朱笔浓批卷”和“青灯细勘书”,生动展现了学者的学习态度。
- 象征:青灯、朱笔等象征着知识和文化,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表达了对朋友赴任的祝福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思考,强调了文人应有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博士: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文化教育的高地。
- 青灯:象征着勤奋学习的精神,传达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 朱笔:象征着严谨与认真,代表着对学术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博士”与“吏”有何不同?
- A. 学问高低
- B. 身份地位
- C. 性格特点
- D. 以上皆是
-
“诸生趋避席”中的“趋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所谓
- B. 尊敬与畏惧
- C. 亲密
- D. 不关心
-
诗中提到的“青灯”象征了什么?
- A. 繁华
- B. 忍耐
- C. 勤奋学习
- D. 夜晚的寂静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 - 李白
- 主题均涉及友人间的送别,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而刘克庄则沉稳内敛,侧重于文化教育的深刻思考。
-
《江雪》 - 柳宗元
- 柳宗元的作品呈现出孤独与沉思的意境,与刘克庄的关注教育、重视友谊的情感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编者: 朵渔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作者: 张晓风
-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作者: 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