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十二首》
时间: 2025-01-11 15:0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粤人多悍骄,风声亦惟旧。
儿童仅胜衣,挟箠相格斗。
艺精气益横,质化心忘陋。
家饶喜称侠,世乱甘为寇。
岂伊天性然,习俗所成就。
吾闻互乡童,翱翔圣贤囿。
隐豺弄斓斑,攻驹发驰骤。
佩觽尔何知,义方得无谬。
白话文翻译
粤地的人们多么骄傲勇敢,连风声也似乎保持着古老的气息。
孩子们仅仅胜过衣服,手持棍棒相互打斗。
技艺精湛的人更显得横行霸道,品质低下的人则忘却了本心的丑陋。
家庭富裕的人乐于称自己为侠士,社会动荡时则甘愿做盗贼。
这岂是天性使然,完全是习俗所决定的。
我听说各乡的孩子们都在圣贤的园中翱翔。
隐蔽的豺狼在斑驳的树影中游荡,追逐的马儿则飞奔而过。
佩戴利器的你又知晓了什么,义理才能不致错误。
注释
- 粤人:指的是广东地区的人。
- 悍骄:勇敢而又傲慢。
- 挟箠:指手持棍棒。
- 艺精:技艺精湛。
- 质化心忘陋:品质低下的人忘却了内心的丑陋。
- 家饶:家庭富裕。
- 侠:古代指有正义感、帮助他人的人。
- 寇:盗贼。
- 习俗:习惯和风俗。
- 圣贤囿:指贤人和圣人的园地,象征理想的地方。
- 隐豺:隐蔽的狼,象征潜在的危险。
- 佩觽尔:佩戴武器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仲明,号荆山,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关注民生,风格上既有豪放,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论俗十二首》是刘子翚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对粤地风俗的观察。诗中表现了对社会习俗影响下人性的探讨,反映了他对侠义精神与社会混乱之间的冲突思考。
诗歌鉴赏
《论俗十二首》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粤地人们性格的描绘,揭示了社会风气对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开头几句将粤人刻画成勇敢而傲慢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某种激烈的竞争与斗争。儿童的无知与打斗则暗示了这种风气的代际传递,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对技艺与品质的对比,展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的迷失。家庭的富裕与社会的动乱形成鲜明对比,指出在动荡的时代,侠义的精神常常被扭曲,甚至转化为为恶的理由。诗中提到的“习俗所成就”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剖析,反映出习俗对人性的塑造力。
结尾几句则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理想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佩觽尔何知”结束,质疑了人们对义理的理解,发出对社会风气的深切反思。整首诗在批判中透出对侠义精神的期盼,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粤人多悍骄,风声亦惟旧。
描绘粤地人们勇敢而骄傲的性格,风声则象征着地方的传统与文化。 -
儿童仅胜衣,挟箠相格斗。
孩子们仅仅胜过衣服,意指他们天真无邪,却手持棍棒相互争斗,反映了社会氛围的影响。 -
艺精气益横,质化心忘陋。
技艺越精湛,气焰越嚣张,内心的品质也逐渐被遗忘。 -
家饶喜称侠,世乱甘为寇。
家庭富裕的人乐于自称侠士,而在社会动乱中却甘愿成为盗贼。 -
岂伊天性然,习俗所成就。
这并非天性使然,而是由习俗所塑造的结果,揭示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
吾闻互乡童,翱翔圣贤囿。
听说各乡的孩子们在向往理想中的圣贤之地。 -
隐豺弄斓斑,攻驹发驰骤。
豺狼在隐蔽处游荡,飞奔的马儿则象征着追求与竞争。 -
佩觽尔何知,义方得无谬。
你佩戴武器又能知道什么,唯有义理才能避免错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风气比作风声,暗示其深远影响。
- 对仗:整首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隐豺和驰骤的马象征着潜在的危险和社会的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社会习俗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反映了人性在风俗影响下的扭曲与迷失,同时表达了对侠义精神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粤人:象征地方文化的骄傲与勇敢。
- 儿童:代表无邪与天真。
- 侠:象征理想与正义。
- 豺狼:隐喻潜在的危险与不安。
- 驰马:象征追求与竞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粤人”的特点是?
A. 温和谦逊
B. 悍骄勇敢
C. 忍耐隐忍
D. 低调内敛 -
填空题:诗中指出,家庭富裕的人在社会动乱中愿意做___。
-
判断题:诗人认为人们的性格由天性决定。
正确 / 错误
答案
- B
- 寇
-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的作品,探讨自然与人性。
- 《江雪》:柳宗元的诗,表现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侠客行》:同样探讨侠义精神,但更显豪放。
- 杜甫的《兵车行》:关注社会动荡对民生的影响,表现出更多的悲悯。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论俗十二首》在宋代诗歌中的独特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