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胡古愚游天平山次古愚韵》
时间: 2025-01-10 22:28: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门一径度萧森,
门外澄渊得重临。
翠木斩新随地长,
白云依旧在山深。
泉分茗椀来岩隙,
香起熏炉出殿阴。
篆墨题名志崖石,
忘形容我亚冠簪。
白话文翻译:
松门小路穿过幽静的森林,
门外的清澈水面再次映入眼帘。
翠绿的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
而白云依然静静地停留在深山之中。
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出,像茶杯倾斜,
香气从熏炉中飘出,弥漫在殿堂的阴影里。
我在崖石上刻下名字的篆字,
形容我如同冠冕上的簪子,忘却了自我。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门:松树的门,指进入山林的路口。
- 径度:小路穿过。
- 萧森:幽静的森林。
- 澄渊:清澈的深水。
- 翠木:青翠的树木。
- 斩新:形容树木生长茂盛,焕然一新。
- 岩隙:岩石的缝隙。
- 茗椀:茶碗,指泉水似茶水般清澈。
- 香起熏炉:香气从熏香的炉子中升起。
- 篆墨:用篆书和墨水在石上题写。
- 亚冠簪:比作帽子上的簪子,形容自己谦卑的态度。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冠簪”意象来源于古代对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表明作者在游历中对自身身份的思考与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良右(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游历感受,追求诗歌中的和谐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至顺四年四月九日,作者与友人王叔能一同游览天平山,借山水之美抒发心中闲适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在游览天平山时的感受,描绘了幽静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开篇以“松门一径度萧森”引入,勾勒出一条穿越松树林的小道,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澈的水面,翠绿的树木,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泉分茗椀来岩隙,香起熏炉出殿阴”一句,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泉水与茶水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对自然清新气息的赞美。此时,诗中的香气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
最后两句“篆墨题名志崖石,忘形容我亚冠簪”则反映了诗人在美好时光中对自我的淡泊与自省,表达了身处自然之中时的那种忘却身份、融入自然的心境。这种情感充满哲理与智慧,让人感受到一种潇洒与从容。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身份的反思,既有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元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门一径度萧森:描绘了一条小路穿过松树林,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门外澄渊得重临:表达了在小路之外看到清澈的水面,再次感受到自然之美。
- 翠木斩新随地长:形容树木生机勃勃,生长茂盛。
- 白云依旧在山深:白云悠然自得,依旧悬浮在深山之中,给人一种宁静感。
- 泉分茗椀来岩隙: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出,清澈如茶水。
- 香起熏炉出殿阴:香气从熏炉中飘出,弥漫在殿堂的阴影里,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篆墨题名志崖石:在崖石上用篆书刻上名字,象征着对这次游览的纪念。
- 忘形容我亚冠簪:表示在自然的怀抱中忘却了自我,心灵得到了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茶水,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时的宁静与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门:象征着自然的入口与宁静。
- 澄渊:代表清澈与纯净。
- 翠木:象征生命力与希望。
- 白云:象征自由与恬淡。
- 泉水:传递出清新与生动的气息。
- 香气:象征精神的滋养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门”所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树木
- B. 进入森林的小路
- C. 一种建筑
-
“泉分茗椀来岩隙”一句中的“茗椀”指的是什么?
- A. 茶碗
- B. 酒杯
- C. 水桶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自我反思
- C.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诗词对比:
可将钱良右的作品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通过“空山不见人,唯闻鸟声”传达出深邃的孤独感,而钱良右则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出一种自在与欢愉。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