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被赠送的使臣的哀伤。楚国的人民都在共同感受这份悲痛。尽管泪水已流尽,甚至化为鲜血,但如何能辨别其真实性呢?幸好得到精心雕琢的恩惠,使得光辉得以再现。然而,仍然担心谗言的伤害,最终只能像尘埃一样被抛弃。
注释
- 哀哀:形容悲伤的样子。
- 献玉人:指贵族或高官,象征高贵之人。
- 楚国: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常与悲伤、凄凉相关联。
- 泣尽继以血:形容悲痛至极,泪水流尽后血也随之而出,表达深切的悲伤。
- 赖承琢磨惠:依靠经过雕琢和磨练的恩惠。
- 光辉新:重新焕发光彩。
- 谗口疾:指谣言和恶言的伤害。
- 埃尘:指微不足道的尘埃,形容被忽视或轻视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边塞诗闻名,擅长抒发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感慨。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国家、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的盛年时期,正值唐代政治动荡与边疆战争频繁之际。诗中提到的“阎使臣”,可能与当时的外交事务有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朋友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昌龄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篇以“哀哀献玉人”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暗示高贵之人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悲剧。接着“楚国同悲辛”进一步拓展了悲伤的范围,显示出这一悲剧不仅影响个人,也波及整个国家。
“泣尽继以血”则是情感的高潮,泪水化作鲜血,寓意着深切的痛苦和牺牲。此处的情感渲染极具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悲痛。
随后,诗人以“赖承琢磨惠”展现出一种希望,虽然面临谗言、流言的困扰,但仍然可以通过努力与智慧来实现自我价值与光辉。这种从悲痛中寻找希望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与乐观。
最后一句“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则是对谣言的蔑视,强调了面对恶言时的淡然态度。这种对谗言的无畏反映了王昌龄的高洁品格,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哀哀献玉人:悲伤地献出高贵之人,表现出对失去的惋惜。
- 楚国同悲辛:楚国人民一起感受悲伤,传达悲情的广泛性。
- 泣尽继以血:泪水流尽,化作鲜血,象征极度的悲痛与牺牲。
- 何由辨其真:如何能辨别这些情感的真实性,体现内心的苦闷。
- 赖承琢磨惠:依靠精心雕琢的恩惠,表现出对希望的追求。
- 复使光辉新:重新焕发光彩,暗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犹畏谗口疾:依然害怕谗言的伤害,表现出对舆论的敏感。
- 弃之如埃尘:将谗言视作微不足道的尘埃,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泣尽继以血”将泪水与血液相联系,形象地表现悲痛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用“埃尘”象征谣言的微不足道,突显诗人的超然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悲痛”与“希望”为主线,展现了在困境中仍然寻求光明与美好的信念。通过对友情与国家的担忧,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人”:象征高贵与美好,代表值得珍惜的人。
- “楚国”:代表悲痛与历史的沉重。
- “血”:象征着深切的情感和牺牲。
- “埃尘”:象征微不足道的事物,反映诗人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的“献玉人”指的是什么? A. 高贵之人
B. 平民百姓
C. 战士
D. 商人 -
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悲痛与希望
C. 愤怒
D. 迷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为张(亻贵)赠阎使臣》与杜甫的《登高》都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王昌龄通过个人情感来反映国家的悲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一种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两者都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唐代诗人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