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湘中》

时间: 2025-01-11 05:41:38

洞庭人夜别,孤棹下湘中。

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

密林飞暗狖,广泽发鸣鸿。

行值扬帆者,江分又不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下湘中
作者: 马戴 〔唐代〕

洞庭人夜别,孤棹下湘中。
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
密林飞暗狖,广泽发鸣鸿。
行值扬帆者,江分又不同。

白话文翻译:

在洞庭湖边的人们夜间告别,我独自一人划着小船在湘江中。露水洗净了寒冷的山岭,波光摇曳着楚地的月亮在空中闪烁。密林中飞跃着黑暗的猿猴,广阔的沼泽中传来了鸿雁的鸣叫。当我遇到正在扬帆行驶的船只时,江水分开了,景色又各有不同。

注释: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孤棹:孤独的小船,棹指划船的桨。
  • :指早晨的露水。
  • 寒山:指寒冷的山,象征孤寂和清冷。
  • 楚月:指楚地的月亮,楚是古代对今湖北、湖南一带的称呼。
  • 密林:茂密的树林。
  • 暗狖:黑暗中的猿猴,暗喻寂静和孤独。
  • 鸣鸿:鸿雁的叫声,象征哀愁和思念。
  • 扬帆者:正在扬帆航行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夜晚的湘江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洞庭湖与湘江是重要的地理符号,象征着水乡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常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夜晚,诗人可能是在洞庭湖边或湘江上游,面对夜色与孤舟,感受到离别与思乡之情,因而作此诗表达心中的情感。

诗歌鉴赏:

《夜下湘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湘江的宁静与优美,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联“洞庭人夜别,孤棹下湘中”一方面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渲染了诗人独自航行的孤寂。第二联“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则以自然景物为映衬,流露出一种清冷而空旷的美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接下来通过“密林飞暗狖,广泽发鸣鸿”进一步深化了夜晚的静谧,密林中的猿猴和广泽中的鸿雁都成为孤独的象征,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最后一句“行值扬帆者,江分又不同”则是对比,暗示即使在同一片江水上,不同的人生经历与遭遇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与感受。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调与细腻的情感,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湘江的美丽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人夜别,孤棹下湘中:描绘了夜晚的离别场景,诗人孤独独行。
  2. 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通过露水与波光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清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3. 密林飞暗狖,广泽发鸣鸿:密林中猿猴的飞跃和沼泽中鸿雁的鸣叫,进一步渲染了夜的静谧。
  4. 行值扬帆者,江分又不同:最后一句通过与他人的相遇,强调了人生的不同体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孤棹”和“扬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意象:用“寒山”、“楚月”、“密林”等意象构建了丰富的自然景象。
  • 拟人:波光摇曳似乎有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下的湘江景致,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反映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 湘江: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流动的时光。
  • 寒山:象征孤独与清冷的心境。
  • 楚月:象征思念与遥远的故乡。
  • 猿猴鸿雁:分别象征孤独与思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马戴
    D. 白居易

  2. 诗中的“孤棹”指的是什么?
    A. 一个人的船
    B. 许多船
    C. 渔舟
    D. 货船

  3. “波摇楚月空”中“楚月”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月亮?
    A. 唐朝
    B. 汉朝
    C. 湖北、湖南
    D. 四川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样表现了壮阔的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及个人的孤独。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夜下湘中》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感,但前者更倾向于对历史的反思,而后者则更关注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