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滞梦停愁乱性灵,
安眠灭念闭幽扃。
体中忽觉有佳处,
读易一肩如酒醒。
白话文翻译
诗人描绘了内心的纷乱与愁苦,仿佛在梦中停滞,心绪难以平静。想要安然入睡,消除心中的杂念,像是将一扇幽暗的门紧闭。突然感到体内有一处美好的感受,读《易经》时,心灵如同酒醒一般,豁然开朗。
注释
- 滞梦:梦境停滞,形容梦中难以自拔。
- 停愁:愁绪停滞,指内心的忧虑难以释怀。
- 安眠:安静入睡,意指追求心灵的平静。
- 灭念:消除杂念,指想要清空心中纷乱的思绪。
- 幽扃:幽暗的门,指心中隐秘的烦恼与忧虑。
- 佳处:美好的地方,指一种愉悦或清明的感觉。
- 读易:阅读《易经》,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 酒醒:喝酒后清醒,形容心灵的豁达与清晰。
典故解析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强调变化与和谐的哲学思想。诗人在此诗中提及《易经》,借以表达对生活智慧的追求和对内心混乱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派的代表人物,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作品内容多涉及自然风光、人生哲理以及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内心纷乱的反思与对平静的渴望,反映了他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心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他对心灵状态的细腻观察。首句“滞梦停愁乱性灵”,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困顿,似乎在梦中无法自拔,情绪的纠结让人感到无从释放。接下来的“安眠灭念闭幽扃”,则表达了他想要通过安静的睡眠来消除内心的烦恼。这里的“幽扃”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内心深处的隐秘与封闭。
“体中忽觉有佳处”,转折之句,诗人突然意识到内心的某种美好,这种感受让他在阅读《易经》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觉醒与清明。最后一句“读易一肩如酒醒”,将读书与喝酒的体验相提并论,强调了智慧和领悟所带来的清醒状态。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更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滞梦停愁乱性灵:梦境的停滞与愁苦交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混乱。
- 安眠灭念闭幽扃:追求安眠以消除杂念,封闭内心的忧虑。
- 体中忽觉有佳处:突然意识到内心的某种美好感受。
- 读易一肩如酒醒:阅读《易经》使心灵清醒,获得了新生的感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滞梦停愁”与“安眠灭念”,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将阅读与酒醒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心灵的觉醒。
- 象征:通过“幽扃”象征内心的封闭与困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内心困扰的深刻反思,渴望通过智慧的学习与思考,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清明。诗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和人生体验中的智慧与领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 愁:象征忧虑与烦恼。
- 安眠: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佳处:象征内心的美好与觉醒。
- 酒醒:象征心灵的清醒与思维的敏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滞梦停愁”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混乱 -
“读易一肩如酒醒”中“酒醒”用来比喻什么? A. 内心的烦恼
B. 心灵的觉醒
C. 生活的无趣 -
诗人黄庭坚的字是什么? A. 直鲁
B. 庭坚
C. 直方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李白:两者在诗歌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哲理,李白则往往强调豪放与奔放的个性。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与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易经》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