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谁知亦自长,幽居渺在水云乡。
月侵竹簟清无暑,风度衣篝润有香。
栖鹊自惊移别树,流萤相逐过横塘。
放翁尚苦余酲在,细绠铜缾落井床。
白话文翻译:
夏夜的时光无人知晓也显得漫长,我的幽静居所隐没在水云之间。
月光洒在竹席上,清凉而无暑气,微风拂过衣裳,湿润而带着香气。
栖息的喜鹊被惊动,飞向了别的树枝,流萤追逐着彼此,穿过了横塘。
我这位老翁仍然在为酒醉而苦恼,细绳绑着铜缸,落在井边的床上。
注释:
- 谁知:谁会知道。
- 幽居:幽静的居所。
- 渺在:渺小且隐秘地存在。
- 竹簟:竹制的席子。
- 清无暑:清凉而没有暑气。
- 风度衣篝:微风拂过衣裳,带来湿润的气息。
- 栖鹊:栖息的喜鹊。
- 流萤:飞舞的萤火虫。
- 放翁:陆游自称,表示自己年纪已大。
- 余酲:酒醉未醒的状态。
- 细绠铜缾:细绳绑着的铜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深受后人推崇,尤其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的诗作闻名。陆游一生经历多次战乱,关心国家命运,作品常体现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忧虑。
创作背景:
《夏夜》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多次受到外敌侵扰,诗人心情沉重。此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夏夜,表达了生活中的清凉与惬意,暗含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夏夜》是一首描写夏夜宁静生活的古诗,开篇便以“谁知”引入,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月光、清风、竹簟的意象交织,展现出一幅静谧的夏夜图景,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诗的后半部分,栖息的喜鹊和流萤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夏夜的灵动与生机,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然而,结尾处提到“放翁尚苦余酲在”,则突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扰,尽管身处美好的夏夜,内心仍难以摆脱酒醉后的迷惘。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与复杂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体现了陆游一贯的情感真挚与细腻的观察力。诗人在宁静的夏夜中,既享受自然的美丽,又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夏夜谁知亦自长:夏夜的时光,谁能知道它竟是如此漫长。
- 幽居渺在水云乡:我的幽静居所隐藏在水气和云雾之中。
- 月侵竹簟清无暑:月光洒在竹席上,清凉而没有暑气。
- 风度衣篝润有香:微风轻拂衣裳,带来湿润的气息和香气。
- 栖鹊自惊移别树:栖息的喜鹊被惊动,飞向了别的树枝。
- 流萤相逐过横塘:流萤追逐着彼此,穿过了横塘。
- 放翁尚苦余酲在:我这位老翁仍然在为酒醉而苦恼。
- 细绠铜缾落井床:细绳绑着的铜缸,落在井边的床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夏夜与时间的流逝比作一种无形的存在。
- 拟人:描绘喜鹊和流萤时,赋予它们“自惊”和“相逐”的行为,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如“月侵竹簟”和“风度衣篝”,形成了和谐美丽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夏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宁静与思索、享受与苦恼的交织,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清凉与宁静,代表一种内心的安宁。
- 竹簟:体现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
- 流萤:象征青春与生命的活力。
- 酒醉:象征人生的迷惘与无奈,表现诗人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月侵竹簟”的意象,象征着什么?
- A. 热闹的夏天
- B. 寂静与清凉
- C. 人生的纷扰
-
“流萤相逐过横塘”中的流萤象征着什么?
- A. 青春的活力
- B. 生活的烦恼
- C. 自然的宁静
-
“放翁尚苦余酲在”中“余酲”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酒醉未醒
- B. 享受人生
- C. 忧伤的心情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陆游的《夏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描写夜晚的场景表达对生活的思考。陆游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观察,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通过对《夏夜》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陆游的作品,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