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其六》

时间: 2025-01-27 04:00:43

银河秋浪。

遥出昆崙上。

忽变澄澜添碧涨。

可道升平无象。

黄云浊雾初开。

荣光休气徘徊。

试觅当时五老,金泥玉检将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河秋浪。遥出昆崙上。忽变澄澜添碧涨。可道升平无象。黄云浊雾初开。荣光休气徘徊。试觅当时五老,金泥玉检将来。

白话文翻译:

银河的秋水波浪翻滚,远在昆仑山的上空。忽然间,水面变得清澈,波涛也随之上涨。怎么能说现在的盛世没有任何迹象呢?黄云与浑浊的雾气刚刚散开,光辉与气息在空中徘徊。我试着寻找当年五老的踪迹,金色的泥土和玉石的检验在未来等待着我们。

注释:

  • 银河:指的是天上的银河,象征着浩瀚的宇宙。
  • 秋浪:秋天的波浪,暗示着季节的变化与气候的转变。
  • 昆崙:古代中国神话中著名的山脉,常与神仙和长生不老的传说联系在一起。
  • 澄澜:清澈的波涛,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升平:盛世、太平的状态。
  • 五老: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五位老者,象征着智慧与长寿。
  • 金泥玉检:金泥指的是金色的泥土,玉检则是指玉石的检测,暗喻未来的美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999年-约1054年),字子美,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清平乐 其六》写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盛世的感慨,反映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其六》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描绘银河与秋浪,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静谧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昆仑山,象征着高远与神秘,暗示着理想与追求。随着“忽变澄澜添碧涨”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的变化与盛世的景象相结合,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道升平无象”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繁荣景象的思考,尽管表面上看似平安无事,内心却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同时,黄云与浊雾的描写,象征着未来的变幻与不可预测,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两句试图寻找“当时五老”的踪迹,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金泥玉检的提及则象征着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意象与历史的回顾,构筑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盛世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河秋浪。遥出昆崙上。
    描述银河在秋天的波浪,远远地出现在昆仑山上,营造出一种宽广的视野与清新的景象。

  2. 忽变澄澜添碧涨。
    突然间,水面变得清澈,波涛也随之上涨,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3. 可道升平无象。
    似乎可以说现在的盛世没有任何迹象,隐含对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4. 黄云浊雾初开。
    黄云和浑浊的雾气刚刚散开,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光明即将到来。

  5. 荣光休气徘徊。
    光辉与气息在空中徘徊,表现出一种期待和不安的情感。

  6. 试觅当时五老,金泥玉检将来。
    尝试寻找当年五老的踪迹,表达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理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状态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 对仗:如“黄云浊雾初开”与“荣光休气徘徊”,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 象征:昆仑、五老、金泥玉检等意象,象征着理想、智慧与未来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盛世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忧虑,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诗歌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河:象征浩瀚与神秘,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
  • 秋浪:象征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循环。
  • 昆崙:象征高远、理想与追求。
  • 黄云浊雾:象征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希望。
  • 五老:象征智慧与长生不老的追求。
  • 金泥玉检:象征未来的美好与真理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昆崙”象征着什么? A. 自然风光
    B. 高远与理想
    C. 历史人物
    D. 盛世景象

  2. “黄云浊雾初开”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现实的抱怨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情感。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强调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