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睢阳故人》

时间: 2025-01-26 03:14:54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唐代〕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白话文翻译:

从小就在梁地客游,感觉这里就像故乡一样亲切。 城池经历了无数的战阵,人们心中充满了对生死存亡的遗憾。 夏天的雨水让桑树枝条更加翠绿,秋风则使麦穗变得金黄。 有信却无处可寄,只能相互送别时泪湿衣裳。

注释:

  • 客游梁:指在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游历。
  • 依然似故乡:感觉梁地就像自己的故乡一样。
  • 城池经战阵:城池经历了多次战争。
  • 人物恨存亡:人们对于生死存亡感到遗憾。
  • 桑条绿:桑树的枝条在夏雨后显得更加翠绿。
  • 麦穗黄:麦穗在秋风中变得金黄。
  • 有书无寄处:有信件却找不到寄送的地方。
  • 相送一沾裳:相互送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裳。

诗词背景: 张谓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告别,以及对战乱年代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与故人告别的情景。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梁地的深厚感情,将其视为第二故乡。中间两句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动人。

诗词解析:

  • 首句“少小客游梁”,表明诗人从小就游历梁地,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
  • 次句“依然似故乡”,进一步强调梁地在诗人心中如同故乡一般。
  • 第三句“城池经战阵”,揭示了时代的动荡和城池的沧桑。
  • 第四句“人物恨存亡”,表达了人们对生死存亡的深切遗憾。
  • 第五句“夏雨桑条绿”,以自然景物的美好来反衬人世的苦难。
  • 第六句“秋风麦穗黄”,进一步以丰收的景象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第七句“有书无寄处”,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却无法传达的无奈。
  • 末句“相送一沾裳”,以泪水沾湿衣裳的形象,表达了深切的告别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城池战乱与自然景物的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桑条绿”和“麦穗黄”。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人的告别和对战乱年代的感慨。通过对城池战乱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城池:象征着时代的动荡和沧桑。
  • 桑条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 麦穗黄:象征着丰收和和平的向往。
  • 泪水:象征着深切的情感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依然似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梁地的什么感情? A. 厌恶 B. 喜爱 C. 无所谓 D. 憎恨
  2. “城池经战阵”反映了什么? A. 和平 B. 繁荣 C. 战乱 D. 宁静
  3. “有书无寄处”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战乱年代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张谓的《别睢阳故人》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年代的无奈,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谓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