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邹判官往陈留(一作洪州送郄绍充河南租庸判官)》
时间: 2025-04-28 05:22: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邹判官往陈留(一作洪州送郄绍充河南租庸判官)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白话文翻译
齐宋之地令人伤心,连年在此用兵。 妇女停止了襄邑的织布,农民荒废了汶阳的耕作。 国家的使者乘坐轻车前往,诸侯们拥护着节度使迎接。 深厚的仁德承载着君子,减轻赋税体恤百姓。 火燎原野尚有余热,波涛摇动海洋尚未平息。 应当将否泰的道理,向鲁国的学者请教。
注释
- 齐宋伤心地:指齐国和宋国,历史上常发生战争,令人伤心。
- 频年此用兵:连年在此地进行军事行动。
- 女停襄邑杼:妇女停止了襄邑(地名)的织布工作。
- 农废汶阳耕:农民荒废了汶阳(地名)的耕作。
- 国使乘轺去:国家的使者乘坐轻车前往。
- 诸侯拥节迎:诸侯们拥护着节度使迎接。
- 深仁荷君子:深厚的仁德承载着君子。
- 薄赋恤黎甿:减轻赋税体恤百姓。
- 火燎原犹热:火燎原野尚有余热。
- 波摇海未平:波涛摇动海洋尚未平息。
- 应将否泰理:应当将否泰的道理(指事物的盛衰变化)。
- 一问鲁诸生:向鲁国的学者请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张继送别邹判官前往陈留的作品,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使者的期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齐宋之地的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使者的期望。诗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而“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则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最后两句“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则暗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智者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开篇即点明地点和背景,齐宋之地因战乱而令人伤心。
-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具体描绘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妇女停止织布,农民荒废耕作。
-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国家的使者前往,诸侯迎接,显示国家使者的尊贵和重要性。
-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表达对仁政的向往,希望君子能承载深厚的仁德,减轻赋税体恤百姓。
-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比喻战乱的余波未平,暗示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
-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提出应当向智者请教,探讨国家的盛衰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用火燎原和波摇海比喻战乱的余波未平。
- 对仗:“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中“女停”与“农废”,“襄邑杼”与“汶阳耕”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仁政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智者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宋伤心地:战乱之地,令人伤心。
- 女停襄邑杼:妇女停止织布,象征生产停滞。
- 农废汶阳耕:农民荒废耕作,象征农业破坏。
- 火燎原犹热:战乱的余波,象征动荡未平。
- 波摇海未平:波涛摇动海洋,象征国家未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女停襄邑杼”一句,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妇女停止织布 B. 农民停止耕作 C. 诸侯停止迎接 D. 国家使者停止前往
-
诗中“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乱的厌恶 B. 对仁政的向往 C. 对智者的期待 D. 对和平的渴望
-
诗中“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仗 C. 拟人 D. 排比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王昌龄《出塞》:描绘边塞战事,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张继的诗更多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继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