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2-04 13:36: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眉样初斜墙外月,凄凉旧落黄昏。
疏帘垂地寂无人。
落花初满径,野竹自迎门。
窗里静眠人一个,枕边乱发如云。
叫伊底事不消魂。
焚香薰病榻,掩镜却愁颦。
白话文翻译:
月光透过墙外,微微倾斜,黄昏的景色显得凄凉而孤寂。
稀疏的帘子垂落在地,没有人影。
落花已经铺满小径,野外的竹子自顾自地迎接来客。
窗内一个人安静地沉睡,枕边的头发如云般凌乱。
我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她的魂魄不能安宁?
点燃香料,熏散病榻上的沉闷,却又因掩镜而愁眉不展。
注释:
- 眉样:指眉毛的形状或样子,此处形容月色如眉似的轻柔。
- 凄凉:形容环境的冷清和悲凉。
- 疏帘:稀疏的窗帘,形容窗外的景象。
- 落花:春天花落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自迎门:野竹自然地迎接客人,暗示自然的宁静和和谐。
- 消魂:指心神不宁,魂魄不得安宁。
- 焚香:燃香以祈求平静或疗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德明,字佩弦,江苏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女性情感的深刻描写而闻名。张恨水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社会和人性等主题,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临江仙》是张恨水在其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他经历了一段情感波折之后。诗中的情感深邃,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思索。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者通过个人的情感表达,折射出时代的无奈和人们的情感困境。
诗歌鉴赏:
《临江仙》以其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的黄昏场景,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开篇的“眉样初斜墙外月”勾勒出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月光柔和地洒在墙外,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然而接下来的“凄凉旧落黄昏”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黄昏不仅是一天的结束,也是美好事物的消逝。
诗中通过“落花初满径”和“野竹自迎门”描绘出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似乎在暗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然而,窗内“静眠人一个”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诗人对她的思念和担忧在“叫伊底事不消魂”中愈发显现。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伤感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眉样初斜墙外月:诗人以“眉样”形容月光,营造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 凄凉旧落黄昏:黄昏让人感到凄凉,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
- 疏帘垂地寂无人:窗帘稀疏,表示寂静的环境,增强孤独感。
- 落花初满径,野竹自迎门:落花象征着生命的无常,野竹则表现了自然的单纯与美好。
- 窗里静眠人一个:一个人的孤独和沉睡,暗示内心的隔绝。
- 枕边乱发如云:形象地描绘了她的状态,增添了情感的细腻。
- 叫伊底事不消魂:表达了对她的关心和思念,体现出情感的深刻。
- 焚香薰病榻,掩镜却愁颦:点燃香料试图驱散愁苦,却因掩镜而愁眉不展,显示出无奈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枕边乱发如云”,用云比喻头发的凌乱,生动形象。
- 拟人:如“野竹自迎门”,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与思念为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出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惆怅,反映了人性在时间流逝中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柔美与思念。
- 黄昏: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落花: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竹: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香:祈求平静和疗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临江仙》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恨水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窗里静眠人一个”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热闹
D. 忧伤 -
诗中“焚香薰病榻,掩镜却愁颦”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安宁
B. 思念
C. 无奈与忧愁
D. 喜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红楼梦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张恨水的《临江仙》均以月亮为意象,但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张恨水则深刻地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孤寂与无奈。两者在意象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却大相径庭,前者清新洒脱,后者则显得沉重和凄凉。
参考资料:
- 《张恨水全集》
- 《中国现代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