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华山司空图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6:29:18

逍遥短褐成,一剑动精灵。

白昼梦仙岛,清晨礼道经。

黍苗侵野径,桑椹污闲庭。

肯要为邻者,西南太华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短褐成,一剑动精灵。
白昼梦仙岛,清晨礼道经。
黍苗侵野径,桑椹污闲庭。
肯要为邻者,西南太华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潇洒自在的修道者,身穿短褐,手持宝剑,仿佛能唤醒精灵。白天在梦中游历仙岛,清晨则诵读道经。田野中的黍苗侵入小路,闲庭中桑椹污损了洁净的地面。如果有人愿意作为邻居,他宁愿选择西南的太华山。

注释:

  • 逍遥: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
  • 短褐:短小的粗布衣服,通常指修道者的衣着。
  • 动精灵:指剑舞动时,仿佛能唤醒神灵。
  • 白昼梦仙岛:白天做梦去往神仙居住的岛屿,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 礼道经:指学习和诵读道教经典。
  • 黍苗:指小米的幼苗,象征田野的生机。
  • 桑椹:桑树果实,常见于庭院,象征生活的琐碎。
  • 邻者:指邻居,暗指理想的生活伴侣。
  • 西南太华青:太华山位于西南方,青色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虚中,唐代诗人,以道教思想为背景,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兴盛时期,诗人试图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修道的理想,表达自己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修道者形象,展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联“逍遥短褐成,一剑动精灵”极具画面感,塑造出一个洒脱、自在的修道者形象。短褐的衣着象征着简朴和清净,而手中宝剑则暗示着他不仅是一个修道者,也是一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精灵。

接下来的“白昼梦仙岛,清晨礼道经”展示了修道者的生活状态,白天的梦境与清晨的修行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再往下的“黍苗侵野径,桑椹污闲庭”则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细腻与琐碎,突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结尾的“肯要为邻者,西南太华青”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邻居的渴望,强调了人际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和修道者的理想,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逍遥短褐成:描写了修道者的衣着,短褐象征着简朴与放松的生活态度。
  2. 一剑动精灵:一把剑的舞动,赋予了诗人一种神秘的力量,暗示着与自然和神灵的联系。
  3. 白昼梦仙岛:白天的梦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4. 清晨礼道经:清晨的修行则显示了现实中的努力与修行。
  5. 黍苗侵野径:自然生长的黍苗,展现了生机与活力。
  6. 桑椹污闲庭:桑椹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但也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7. 肯要为邻者:表达了与人为邻的愿望。
  8. 西南太华青:太华山的青色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动精灵”,将剑与精灵的关系比喻为力量与灵动的结合。
  • 对仗:如“白昼梦仙岛,清晨礼道经”,上下句相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清净与超脱。

意象分析:

  • 短褐:象征简朴与放松。
  • 宝剑:象征力量与保护。
  • 仙岛:象征理想与追求。
  • 道经:象征修行与智慧。
  • 黍苗与桑椹:象征生活中的琐碎与自然的气息。
  • 太华青:象征理想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逍遥短褐成”中的“逍遥”意思是?
    A. 忧愁
    B. 自在
    C. 忙碌
    答案:B

  2. “白昼梦仙岛”中的“仙岛”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追求
    C. 家庭
    答案:B

  3. 诗人希望的“邻者”指的是?
    A. 朋友
    B. 理想伴侣
    C. 家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强调秋天的宁静与诗意。
  • 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追求理想生活的激情与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 《唐代诗人虚中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