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时间: 2025-01-26 05:09:28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意思解释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作者: 李群玉 〔唐代〕

原文展示:

落帽台边菊半黄,
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
为趁悲秋入帝乡。

白话文翻译:

在落帽台边,菊花已经半黄,
行人对着重阳节感到惆怅。
我在荆州第一次见到桓宣武,
为了追随悲秋的心情,进入帝乡。

注释:

  • 落帽台:指的是一种台阶或高处,可能是诗人所处的地点,象征着高远。
  • :菊花在重阳节时盛开,象征长寿和节日。
  • 行人:指诗中的主角,感受到重阳节的凄凉。
  • 荆州:历史上著名的地名,曾是多位将领的驻地。
  • 桓宣武:指的是历史上的桓温,曾是东晋的名将,因其骁勇而闻名。
  • 帝乡:指的是长安,古代的都城,象征着理想的归宿或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多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以菊花和重阳节为引子,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重阳节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描绘了秋日的景象,菊花半黄,正值重阳,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行人面对这样的节日,自然生出惆怅,似乎在感慨岁月如梭,人生苦短。接着提到桓宣武,表明诗人与历史的联系,桓温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其英名令诗人心生敬仰,而荆州这一地名则引发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在“为趁悲秋入帝乡”一句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悲秋的感慨,更暗含了对故乡的渴望与追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帽台边菊半黄:描绘环境,落帽台边的菊花正值秋季,半黄的状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2. 行人惆怅对重阳:行人看着重阳节的景象,心中感到惆怅,体现出对节日和过往的思索。
  3. 荆州一见桓宣武:提到历史人物桓温,表达对其的敬仰,暗示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4. 为趁悲秋入帝乡:为了在这悲秋时节追寻理想的故乡,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寻觅。

修辞手法:

  • 对比:秋天的凋零与重阳节的欢庆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的惆怅。
  • 象征:菊花象征长寿、节日,暗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折射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个人情感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长寿与节日,反映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重阳:节日象征,代表团圆与怀旧。
  • 荆州: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体现了诗人与历史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重阳
    • C. 元宵
    • D. 春节
  2. 诗人对哪个历史人物表示敬仰?

    • A. 曹操
    • B. 李白
    • C. 桓温
    • D. 杜甫
  3. “为趁悲秋入帝乡”中的“帝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洛阳
    • B. 长安
    • C. 成都
    • D. 南京

答案:

  1. B. 重阳
  2. C. 桓温
  3. B. 长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李群玉的《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较

  • 两首诗都在重阳节背景下,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李群玉更多地结合了历史与个人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亲情的直接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群玉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