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6:33:05

莫问青春何处去,为有蛾眉,何惜人迟暮。

春去残花飞满路,浓阴留与人间树。

当日问春春不语:君去时分,可肯相携否?

一片痴心飘作絮,春泥终是侬归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三》
莫问青春何处去,为有蛾眉,何惜人迟暮。
春去残花飞满路,浓阴留与人间树。
当日问春春不语,君去时分,可肯相携否?
一片痴心飘作絮,春泥终是侬归处。

白话文翻译

不要问青春何处去了,只要有你这美丽的眉眼,何必在乎人到迟暮。春天过去,残花满地飞舞,浓密的阴影留在了人间的树上。那天我问春天,春天却不回答,问你何时离去,是否愿意与我携手共行?一片痴情如絮飘散,春泥终究是我归来的地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蛾眉:形容女子眉毛如蛾,意指美丽。
  • 迟暮:指人到老年,时光流逝。
  • 残花:指春天过后凋零的花朵。
  • 浓阴:指树木繁茂的阴影。
  • 可肯:是否愿意的意思。
  • 侬:我,古代方言用法。
  • 春泥:春天的泥土,象征温暖和归属。

典故解析
“莫问青春何处去”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带有对美好青春的怀念。整首诗在探讨爱情与青春的主题时,交织了春天与自然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滨,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末,作品多关注人性、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常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对青春流逝和爱情思考的时期,表现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反映了社会对青春与美的普遍关注。

诗歌鉴赏

整首《蝶恋花 其三》充满了对时间流逝与青春美好的感慨。诗人用“莫问青春何处去”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达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思考。接着通过“为有蛾眉,何惜人迟暮”,将爱与美结合,传达出一种即使岁月无情,爱依然能让人感到慰藉的情感。诗中提到“春去残花飞满路”,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象征着青春的短暂与易逝。浓密的阴影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诗人在“当日问春春不语”中,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春天的沉默似乎映射了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最终,“春泥终是侬归处”则传达出一种归属感,尽管青春易逝,但爱的记忆与自然的存在永远是心灵的归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问青春何处去”:不必探讨青春何时消逝。
  • “为有蛾眉,何惜人迟暮”:因为有美丽的你,何必在意人老色衰。
  • “春去残花飞满路”:春天已去,满地飞舞的残花象征着过去。
  • “浓阴留与人间树”:浓密的阴影依旧留在人间,暗示生命的延续。
  • “当日问春春不语”:曾经问春天,春天却无言以对。
  • “君去时分,可肯相携否?”:问你离开之时,是否愿意与我同行。
  • “一片痴心飘作絮”:我那满腔痴情如同飘散的絮。
  • “春泥终是侬归处”:春天的泥土终究是我心灵的归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眉”比喻女子的美丽。
  • 拟人:春天被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
  • 对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青春与爱情的思考,表达了即使青春易逝,但爱与自然的存在使人心灵得以归属,从而在消逝中寻找到温暖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青春与生命的开始。
  • 蛾眉:代表美丽与爱情。
  • 残花:象征失去与怀念。
  • 春泥:象征归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蛾眉”指代什么?

    • A. 一种花
    • B. 美丽的女子
    • C. 春天
    • D. 青春的象征
  2. “春去残花飞满路”中“残花”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结束
    • B. 青春的消逝
    • C. 人生的无常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春泥”象征什么?

    • A. 回忆
    • B. 归属
    • C. 春天
    • D. 爱情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探讨了时间与爱情的主题,但相较于程滨的细腻与婉约,李清照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哀伤与离愁,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