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词 其二》

时间: 2025-01-25 00:08:02

昨夜三更梦,分明见所思。

觉来惊枕席,心迹两相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夜三更梦,分明见所思。
觉来惊枕席,心迹两相疑。

白话文翻译:

昨夜三更时分,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清晰地见到我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惊醒在枕头上,心中对自己的情感产生了疑惑。

注释:

  • 昨夜:指前一夜。
  • 三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这里指夜里11点到1点之间。
  • :指梦境。
  • 分明:清晰、明显。
  • 所思:思念的人或事。
  • 觉来:醒来。
  • 惊枕席:惊醒在床上,形容因梦而惊讶。
  • 心迹: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 两相疑:彼此之间产生了疑虑。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梦境表达了思念之情,这种描写在古诗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重视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后世称为“刘伯温”。他在文学上有着高深造诣,著作有《刘伯温文集》等,作品多表现对家国的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闺词》是刘基表达个人情感的一首诗,写于他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正值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刘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愈显强烈。

诗歌鉴赏:

这首《闺词 其二》通过简短的四句诗,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诗中用梦境作为载体,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分的情感流露,梦中所见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开头的“昨夜三更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正是思念最为浓烈的时刻。梦中“分明见所思”,清晰地显现出对思念之人的深切渴望,然而醒来之后的“觉来惊枕席”,则体现了梦与现实的交错,内心的迷茫和不安也随之而来。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和惆怅的,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使得思念的情感更加显得深沉且真实。诗人巧妙地运用“心迹两相疑”,将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爱人的怀念,也有对自己情感的疑惑。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正是许多人在思念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夜三更梦:夜深时分做梦,暗示思念的情绪在深夜愈加浓烈。
    • 分明见所思:梦中清晰地见到所思念的人,展现出强烈的思念之情。
    • 觉来惊枕席:醒来后惊讶,反映出梦境的真实感与内心的震撼。
    • 心迹两相疑:内心的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思念的深刻反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用词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梦境象征着思念与渴望,枕席的惊醒则象征着对现实的反思。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和因梦境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反映了人在孤独中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困惑。

意象分析:

  • :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枕席: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 三更:暗示夜晚的寂静与思念的强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昨夜三更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9点到11点
    • B. 晚上11点到1点
    • C. 凌晨1点到3点
    • D. 晚上7点到9点
  2. 诗人醒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平静
    • B. 惊讶
    • C. 高兴
    • D. 忧伤
  3. 诗中的“心迹两相疑”反映了什么?

    • A. 对爱人的坚定信念
    • B. 对自己情感的迷茫
    • C. 对梦境的怀疑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相见欢》(李煜)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闺词 其二》都表现了思念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而刘基则侧重于对爱人的情感。两者都用梦境与夜晚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体现了古代诗人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