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圆仁三藏归本国》

时间: 2025-01-11 05:57:15

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

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

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

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圆仁三藏归本国
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
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
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
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圆仁三藏归国的情景。家乡在夕阳下显得格外亲切,海路上船只信号传递着归来的消息。眼前的树影已消逝,似乎再也看不见岸边,只有潮水随着风的吹动而起伏。岁月已尽,行程却尚未结束,天边的故国依然遥远。已进入了闽王的梦境,香花的境外在邀请着他。

注释:

  • 家山:指家乡的山,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 :指船桨,船桨在海上轻轻划动的样子。
  • 树灭:树影已消失,形象地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情景。
  • 岁穷:指一年接近尾声,时间的流逝。
  • 天末:指天空的尽头,暗示归国之路的遥远。
  • 闽王:指的是闽地的王,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的隐喻。
  • 香花境:象征着美好的地方,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不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闽王梦”可能暗指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故国的思念。闽地在古代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景闻名,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栖白,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与自然、人生感悟相关,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圆仁三藏归国之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送别之情。同时,诗中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反映了当时唐代文化交流的繁荣。

诗歌鉴赏:

《送圆仁三藏归本国》是一首抒情的送别诗,诗人在夕阳下的家乡,感受到归来的喜悦与离别的惆怅。开篇描绘了家山在晚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暖,暗示着诗人与故乡之间深厚的情感。随后,诗人转向海路,描写了船只归来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归国的期待。

接着,“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一句,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孤寂与无边,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思念之情。随着“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与旅途的遥远,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渴望。

结尾的“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暗示着圆仁三藏将会在异乡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境地。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示了唐代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送别场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家山临晚日”:诗人站在家乡,夕阳西下,家乡的景象映入眼帘。
    • “海路信归桡”:友人的船只在海上归来,传递着归国的消息。
    • “树灭浑无岸”:树影在暮色中消失,岸边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风生只有潮”:海面上潮水因风而起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 “岁穷程未尽”:一年已近尾声,但旅途仍未结束,暗示着归国之路的漫长。
    • “天末国仍遥”:遥远的故国在天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已入闽王梦”:已进入美梦,暗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香花境外邀”:美好之地在向他招手,预示着归国后将迎来新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船比作归来信号,形象生动。
    • 拟人:风与潮水似有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故乡的思念,折射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 家山:象征着故乡的温暖和归属感。
  • 晚日: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海路:象征着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归属的渴望。
  • 潮水:象征着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起伏。
  • 香花境:代表着理想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家山临晚日”指的是: A. 家乡的山在夕阳下
    B. 家乡的山在晨光中
    C. 家乡的山在夜色中

  2. “岁穷程未尽”表达的是: A. 时间已到,旅途结束
    B. 时间接近尾声,但旅途未完
    C. 时间和旅途都很遥远

  3. “已入闽王梦”中的“梦”可以理解为: A. 实际的梦境
    B.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C.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比较栖白与王之涣的送别诗,两者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但栖白更加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