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胡子 徐夤 〔唐代〕 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
白话文翻译:
在红色的宴席上,丝竹音乐和谐,用你来制造欢乐。直接指出时毫不偏袒,没有私心,不存非分之想。唱歌时谁会卷起袖子,随着节奏渐渐轻盈地舞动身体。恰好与真实情况相似,穿着毡裘,胡须满下巴。
注释:
- 红筵:指红色的宴席。
- 丝竹: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 宁偏党:指在指出问题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
- 无私绝觊觎:指没有私心,不存非分之想。
- 擐袖:卷起袖子,准备行动的样子。
- 应节:随着音乐的节奏。
- 渐轻躯:身体渐渐轻盈,指随着音乐起舞。
- 毡裘:用毛毡制成的外套,常指北方民族的服装。
- 颔须:下巴上的胡须。
诗词背景: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这首《酒胡子》描绘了一个宴会场景,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欢乐和公正无私的主题。诗中“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反映了诗人对于公正和无私的追求,而“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则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的欢乐气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宴会上的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欢乐和公正的氛围。诗中“红筵丝竹合”一句,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热闹的宴会场景,丝竹之声和谐悦耳,为整个宴会增添了欢乐的气氛。“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公正和无私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宴会的欢乐中显得尤为珍贵。后两句“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的歌舞场面,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起舞,整个场景充满了欢乐和活力。最后一句“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则通过服饰和胡须的描写,暗示了宴会上的宾客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在这个欢乐的场合中,他们都融为一体,共同享受这份欢乐。
诗词解析:
- 首句“红筵丝竹合”描绘了宴会的场景,红色的宴席和和谐的音乐,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 第二句“用尔作欢娱”直接表达了音乐和舞蹈的目的,即为人们带来欢乐。
- 第三句“直指宁偏党”和第四句“无私绝觊觎”强调了公正和无私,这是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
- 第五句“当歌谁擐袖”和第六句“应节渐轻躯”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的歌舞场面,人们随着音乐起舞,场面欢乐。
- 最后一句“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通过服饰和胡须的描写,暗示了宴会上的宾客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在这个欢乐的场合中,他们都融为一体。
修辞手法:
- 比喻:“红筵丝竹合”中的“红筵”比喻宴会的热闹和喜庆。
- 拟人:“用尔作欢娱”中的“尔”拟人化,指音乐和舞蹈为人们带来欢乐。
- 对仗:“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中的“直指”与“无私”、“宁偏党”与“绝觊觎”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欢乐和公正。通过宴会上的音乐和舞蹈,诗人表达了对于欢乐的追求,同时通过“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体现了对于公正和无私的追求。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欢乐和和谐,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宴会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
意象分析:
- 红筵:象征宴会的热闹和喜庆。
- 丝竹:象征音乐的和谐和悦耳。
- 擐袖:象征准备行动和参与的热情。
- 应节渐轻躯:象征随着音乐起舞的轻盈和欢乐。
- 毡裘满颔须:象征宾客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筵丝竹合”中的“丝竹”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宴席 B. 音乐 C. 舞蹈 D. 食物 答案:B
-
诗中“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体现了诗人对于什么的追求? A. 欢乐 B. 公正 C. 音乐 D. 舞蹈 答案:B
-
诗中“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宴会 B. 音乐会 C. 歌舞场面 D. 战斗 答案:C
-
诗中“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通过什么来暗示宾客的多样性? A. 服饰 B. 音乐 C. 舞蹈 D. 食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描绘了宴会的欢乐场景,但更加强调了豪放和不羁。
- 杜甫《丽人行》:描绘了宴会上的歌舞场面,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对比:
- 徐夤的《酒胡子》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描绘了宴会的欢乐场景,但徐夤的诗更加强调了公正和无私,而李白则更加强调了豪放和不羁。
- 徐夤的《酒胡子》与杜甫的《丽人行》都描绘了宴会上的歌舞场面,但徐夤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欢乐和和谐,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徐夤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徐夤诗歌的背景和风格。
-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唐代音乐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诗中“丝竹”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