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元代〕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白话文翻译:
在秋社的祭坛上,烟雾淡薄,林中的乌鸦散去,我举杯观赏着丰收的景象。琴声如雷,高低起伏,笑声和喧哗声交织在一起。在壤歌亭外,山景如画。早晨来临时,西山带来了清爽的气息,我不羡慕傍晚的美好时光。
注释:
- 社坛:祭祀土地神的坛。
- 多稼:丰收的庄稼。
- 霹雳弦声:形容琴声响亮有力。
- 壤歌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一个观赏风景的亭子。
- 西山爽气:西山带来的清新空气。
- 日夕佳:傍晚的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约1227-1304),字仲谋,号东篱,元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著称,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社时节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气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社为背景,通过描绘社坛的烟雾、林中的乌鸦、丰收的庄稼、响亮的琴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日画卷。诗中的“霹雳弦声斗高下”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琴声的激昂,而“壤歌亭外山如画”则进一步以山水之美来衬托人们的欢乐心情。结尾的“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表达了作者对清晨西山清新空气的喜爱,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的满足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社坛烟淡散林鸦:社坛上的烟雾淡薄,林中的乌鸦散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把酒观多稼:举杯观赏丰收的庄稼,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
- 霹雳弦声斗高下:琴声如雷,高低起伏,形容琴声的激昂和有力。
- 笑喧哗:人们的笑声和喧哗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欢乐的气氛。
- 壤歌亭外山如画:在壤歌亭外,山景如画,以山水之美来衬托人们的欢乐心情。
-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早晨来临时,西山带来了清爽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清新空气的喜爱。
- 不羡日夕佳:不羡慕傍晚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的满足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霹雳弦声”用雷声比喻琴声的响亮有力。
- 拟人:“笑喧哗”将人们的笑声和喧哗声拟人化,增强了欢乐气氛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社时节丰收景象和人们欢乐气氛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的满足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坛:祭祀土地神的坛,象征着丰收和感恩。
- 多稼:丰收的庄稼,象征着劳动的成果和生活的富足。
- 霹雳弦声:响亮的琴声,象征着欢乐和活力。
- 山如画:美丽的山景,象征着自然之美和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霹雳弦声”形容的是什么? A. 雷声 B. 琴声 C. 风声 D. 水声
- “壤歌亭外山如画”中的“壤歌亭”是什么? A. 地名 B. 亭子名 C. 人名 D. 植物名
- 诗的结尾“不羡日夕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羡慕 B. 满足 C. 失望 D. 悲伤
答案:
- B. 琴声
- A. 地名
- B. 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日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恽的《平湖乐·尧庙秋社》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日的景色,但王恽的诗更多地表现了人们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表达个人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王恽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元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恽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