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春歌
作者: 吴象之 〔唐代〕
帘低晓露湿,帘卷莺声急。
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涩。
孤眠愁不转,点泪声相及。
净扫阶上花,风来更吹入。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帘子低垂,露水湿润;帘子卷起时,黄莺的歌声急促。
我想起身弹箜篌,却感到弦音似乎凝结得很涩。
孤独地躺在床上,愁苦无处诉说,泪水滴落,声音相互交织。
我把台阶上的花瓣打扫干净,风儿又把它们吹了回来。
注释
- 帘低:帘子低垂。
- 晓露:清晨的露水。
- 莺声:黄莺的鸣叫声。
- 箜篌:一种古老的弦乐器。
- 凝:凝聚,停滞。
- 彩弦:指美丽的弦乐。
- 孤眠:孤独地睡觉。
- 愁不转:愁苦无法转移。
- 点泪:滴落的泪水。
- 扫阶:打扫台阶。
- 风来更吹入:风又把花瓣吹回。
典故解析
“箜篌”是一种古代乐器,在唐代非常流行,常用来表现音乐的美妙与情感的抒发。诗中提到的“黄莺”,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象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
《阳春歌》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诗人却在这美好的时节中感到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歌鉴赏
《阳春歌》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首联“帘低晓露湿,帘卷莺声急”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湿润与鸟鸣,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早晨。接着,诗人想要弹奏箜篌,却感到弦音的凝涩,象征着他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无法宣泄。接下来的“孤眠愁不转,点泪声相及”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的主题,孤独的诗人在愁苦中辗转反侧,泪水无声流淌,情感的压抑愈加明显。最后一句“净扫阶上花,风来更吹入”则暗示着尽管诗人努力去清理内心的烦恼,但外界的风却将其再次带入,形成了一种无奈的循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苦闷,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更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感纠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低晓露湿:清晨的帘子低垂,露水湿润,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帘卷莺声急:帘子被卷起时,黄莺的鸣叫声急促,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欲起把箜篌:诗人想要起身弹奏箜篌,表现出对音乐的渴望。
- 如凝彩弦涩:然而音弦却显得凝滞,暗示诗人情感的阻碍。
- 孤眠愁不转:孤独地睡觉,愁苦无法转移,表达了内心的孤单。
- 点泪声相及:泪水滴落,声音相互交织,象征着情感的纷乱。
- 净扫阶上花:清扫台阶上的花瓣,表示诗人在努力清理内心的杂念。
- 风来更吹入:然而风又把花瓣吹回,隐喻着烦恼的无法消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现象结合,如“花瓣被风吹回”暗示烦恼的反复。
- 拟人:将风赋予了动感,描绘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探讨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尽管春天的美好在眼前,但诗人却无法摆脱内心的愁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意象分析
- 帘子: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隔绝。
- 黄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箜篌: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泪水:表达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 风:象征着外界环境对内心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阳春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象之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箜篌
C. 古筝
D. 笛子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孤独与愁苦
C. 愤怒
D. 希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赠花卿》 - 杜甫
诗词对比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比《阳春歌》,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晓》更强调自然的美好与生机,而《阳春歌》则更多地体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