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元代〕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白话文翻译:
在冬前冬后,我走过了几个村庄,无论是在溪北还是溪南,我的双脚都踏过了霜。在树头树底,我独自在孤山上寻找。冷风吹来,不知从何处飘来了香气?忽然间,我遇到了一位穿着白衣的女子。酒醒后,寒冷让我从梦中惊醒,凄凉的笛声让春天的离去令人心碎,淡淡的月光在昏黄中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
- 缟袂绡裳:指穿着白色衣裳的女子,缟袂指白色的衣袖,绡裳指轻薄的衣裳。
- 酒醒寒惊梦:指酒醒后感到的寒冷让人从梦中惊醒。
- 笛凄春断肠:指凄凉的笛声让人感到春天的离去令人心碎。
- 淡月昏黄:指淡淡的月光在昏黄中显得格外凄凉。
诗词背景:
乔吉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这首《水仙子·寻梅》描绘了诗人在冬日寻梅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一位白衣女子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日的寻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寒冷中寻找梅花的情景。诗中的“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展现了诗人不畏寒冷,四处寻找的决心。而“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则巧妙地引入了白衣女子的形象,给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结尾的“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则通过对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这两句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不畏寒冷,四处寻找梅花的决心和毅力。
- “树头树底孤山上”:这句描绘了诗人寻找梅花的具体地点,孤山上的树头树底,增加了寻找的难度和孤独感。
- “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通过冷风中的香气和白衣女子的出现,给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三句通过对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冷风袭来何处香?”将冷风拟人化,赋予其寻找香气的动作。
- 比喻:如“缟袂绡裳”比喻白衣女子的形象,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 对仗: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冬日寻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的白衣女子象征着美好和纯洁,而冷风、笛声和淡月则象征着孤独和凄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 冬前冬后:时间意象,表达了诗人不畏寒冷,四处寻找的决心。
- 溪北溪南:空间意象,展现了诗人寻找的范围和孤独感。
- 冷风、香气:自然意象,增添了诗歌的神秘和浪漫色彩。
- 缟袂绡裳:人物意象,象征着美好和纯洁。
- 酒醒、笛声、淡月:情感意象,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缟袂绡裳”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衣裳 B. 红色的衣裳 C. 蓝色的衣裳 D. 绿色的衣裳
-
诗中的“酒醒寒惊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惊讶 D. 平静
-
诗中的“笛凄春断肠”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梅花》: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对梅花的咏叹,抒发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词对比:
- 与王安石的《梅花》相比,乔吉的《水仙子·寻梅》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比,乔吉的《水仙子·寻梅》更多地展现了寻找过程中的孤独和凄凉。
参考资料:
- 《元诗选》:收录了乔吉的多首诗作,是研究乔吉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乔吉的诗歌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