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欲睹芳妍》

时间: 2025-01-25 22:50:47

欲睹芳妍竟一奢,两池秋水白云遮。

恰又孤鸿啼彼岸,声乱。

霜尘无赖惹蒹葭。

攲枕荻花无好梦,心痛。

坐听冰雨滴檐牙。

明灭烛芯凋作泪,红坠。

忍教前事碾成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睹芳妍竟一奢,两池秋水白云遮。
恰又孤鸿啼彼岸,声乱。霜尘无赖惹蒹葭。
攲枕荻花无好梦,心痛。坐听冰雨滴檐牙。
明灭烛芯凋作泪,红坠。忍教前事碾成沙。

白话文翻译:

想要见到美丽的花容,竟是一种奢望,两池秋水被白云遮挡。
正好孤独的鸿雁在对岸啼叫,声声乱耳。霜尘无情地惹动了芦苇。
靠着枕头,荻花飘落,做不成好梦,心中感到疼痛。
静坐听那冰冷的雨滴落在屋檐上。
烛芯明灭,泪水如红花般凋落,忍受着往日的事情被碾成沙砾。

注释:

  • 芳妍:指美丽的花容。
  • 秋水:秋天的水,清澈而静谧。
  • 孤鸿:孤单的鸿雁,象征孤独。
  • 霜尘:指霜冻后的尘埃,暗示凋零与冷清。
  • 蒹葭:芦苇,生于水边,象征柔弱与孤独。
  • 攲枕:斜倚在枕头上,形容一种疲惫或无奈的状态。
  • 冰雨:冷雨,象征心情的凄凉。
  • 烛芯:点燃的蜡烛,象征希望与光明,但明灭不定。

典故解析:

“孤鸿”是典型的古代诗词意象,常用来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此处借用鸿雁啼叫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哀伤。诗中的“明灭烛芯”亦可以看作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烛火的闪烁象征着生命中的希望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而著称。其作品往往关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一段感情波折之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定风波欲睹芳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描绘,突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首句“欲睹芳妍竟一奢”直接揭示了主题,表达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却又难以实现的无奈感。接下来的“秋水白云遮”则象征着这种追求的阻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画面。诗中反复出现的孤独意象,如“孤鸿啼彼岸”,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寂寞与失落。

后半部分的“攲枕荻花无好梦”与“坐听冰雨滴檐牙”则是诗人对自身心境的进一步描绘,生动地展现出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感。诗的末尾“忍教前事碾成沙”,更是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无奈回首,展示出一种对失去的无可奈何。全诗情感层次丰富,意象鲜明,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映射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睹芳妍竟一奢:想要见到花的美丽,竟然是一种奢望。
  2. 两池秋水白云遮:两池秋水被白云遮挡,隐喻看不到美好。
  3. 恰又孤鸿啼彼岸:正好孤鸿在对岸啼叫,声声扰乱心绪。
  4. 声乱。霜尘无赖惹蒹葭:声响混乱,霜尘无情打扰芦苇。
  5. 攲枕荻花无好梦:斜倚在枕头上,荻花飘落,梦境难以成形。
  6. 坐听冰雨滴檐牙:静坐听冰雨滴落,感受内心的凉意。
  7. 明灭烛芯凋作泪:烛火明灭,泪水如红花般凋落。
  8. 红坠。忍教前事碾成沙:忍受着往事被碾成沙砾,感慨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红花,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霜尘无赖,赋予自然元素以人性特征,增强情感的代入感。
  • 对仗:如“声乱”和“心痛”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进行深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下孤独境遇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妍:象征美好与追求。
  • 孤鸿:象征孤独与离别。
  • 秋水:象征清静与思考。
  • 荻花:象征柔弱与无奈。
  • 冰雨:象征冷清与凄凉。
  • 烛芯:象征希望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欲睹芳妍”中的“芳妍”指什么? A. 美丽的花容
    B. 秋天的景色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A

  2. “孤鸿啼彼岸”中的“孤鸿”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孤独
    C. 自由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孤独感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追求美的主题,但以饮酒作乐的方式迎接孤独。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月的描绘中,展现对人生的感慨,与此诗中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

以上是对《定风波欲睹芳妍》的全面解析,涵盖了诗歌内容、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及相关作品推荐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