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图像说四首 其三 还丹图》

时间: 2025-01-11 06:08:25

威音那畔本来明,昧了皆因着幻形。

若向丹中拈得出,圆陀陀地至虚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威音那畔本来明,
昧了皆因着幻形。
若向丹中拈得出,
圆陀陀地至虚灵。

白话文翻译

在威音那畔本来是明亮的,
昏暗都是由于被幻影遮蔽。
如果能够在丹药中提炼出来,
就能圆满地达到虚无的境界。

注释

  • 威音: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法音,象征智慧的声音。
  • 幻形:指迷惑人心的幻象,暗示人们的无明和误解。
  • :通常指的是炼丹术中的丹药,象征着修炼的成果。
  • 圆陀陀:意为圆满的样子,形容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 虚灵:指的是一种虚无缥缈、超脱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道纯,元代著名道士、诗人,擅长道教文化和炼丹术,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与修炼。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道教兴盛的元代,反映出作者对修炼、成道的追求,表达了对真理和智慧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道教的哲理,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时,会被幻象所迷惑。诗中提到的“威音那畔”,暗示了一个理想的智慧之境,而“幻形”则代表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和误解。李道纯用“丹”作为修炼的象征,表明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反思,可以从幻象中解脱,最终达到一种“虚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对自我认知的超越,也是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状态。整首诗简洁而意蕴深远,展示了道教文化中对于内心修炼的重视,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威音那畔本来明:暗示在理想的智慧境界中,真相是明亮的。
  • 昧了皆因着幻形:人们之所以感到迷茫,都是因为受到了幻象的影响。
  • 若向丹中拈得出:如果能够从丹药中提炼出真理。
  • 圆陀陀地至虚灵:最终能够达到一种圆满和虚无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比作修炼的成果,象征着对真理的探求。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对幻象的超越,追求真理与智慧,达到一种虚无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威音:象征智慧、真理所在的境界。
  • 幻形:象征误解和迷惑的障碍。
  • :象征修炼的成果,追求真理的过程。
  • 虚灵:象征超越世俗的完美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威音”象征什么?

    • A. 幻象
    • B. 智慧
    • C. 痛苦
    • D. 迷惑
  2. “幻形”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 A. 明亮的形象
    • B. 迷惑的幻象
    • C. 自然的景象
    • D. 美好的回忆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超越幻象,追求真理
    • C. 享受生活
    •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教诗词选》:收录有关道教的诗词作品,展示道教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对比

  • 比较李道纯的《金丹图像说四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强调内心的修炼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表现形式和哲学思想略有不同。李道纯更关注于道教的炼丹与超越,而陶渊明则体现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道教文化与诗词》:探讨道教文化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 《元代诗人研究》:分析元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