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时间: 2025-01-11 02:43:21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规
作者: 杜甫 〔唐代〕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峡谷,江楼的屋瓦齐整而美观。两边的山木交错,整日听见子规的鸣叫。春风轻轻吹拂,夜色显得凄凉。身在异乡的我,听到这样的声音,愁绪更重,于是故作低沉的样子,仿佛在向他人倾诉。

注释:

  • 子规: 指的是一种鸟,常被称为杜鹃,因其叫声哀怨,与离别、思乡的情感密切相关。
  • 峡里云安县: 描述峡谷中云雾缭绕的美景,云安即云雾较重的地区。
  • 江楼翼瓦齐: 江边楼阁的屋顶整齐美观,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眇眇春风见: 形容春风轻柔,给人以细腻的感受。
  • 客愁那听此: 客人听到这样的鸟鸣,心中愁苦难忍。

典故解析:

“子规”通常在古诗中象征思乡与哀愁,尤其在杜甫的诗中,常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诗中对自然的描写常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困顿,作品充满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甫身处的动荡时代,反映了诗人在流亡生活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子规》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感悟,展现了杜甫对人生苦难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峡谷的景象,给人一种幽静而宁谧的感觉,随后转入对子规鸣叫的描写,这种鸟鸣声带有一种凄凉和哀伤,正好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推进,从自然景色到内心情感的变化,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情感体验。通过“故作傍人低”的自嘲,诗人表达了对他人关切的不安与自我隔离,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动荡的隐喻。整首诗用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显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情世故的独到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峡里云安县”:描绘峡谷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江楼翼瓦齐”:描写江边楼阁的美观,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情景。
    • “两边山木合”:山木相连,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暗示孤独感。
    • “终日子规啼”:子规的鸣叫声整日不断,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哀愁。
    • “眇眇春风见”:春风轻拂,传达出一种柔和的自然气息,但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 “萧萧夜色凄”:夜色的萧瑟与凄凉,映衬诗人孤独的心境。
    • “客愁那听此”:身为客人,愁苦难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故作傍人低”:故作低沉的态度,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独自承受情感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萧萧夜色凄”中的对仗,使意境更加深远。
    • 拟人手法运用在“子规啼”的描写上,使鸟鸣更具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苦旅的感叹,反映了杜甫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峡谷与江楼: 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与人类生活的交融。
  • 子规: 代表思乡与哀愁,常常唤起人们对过往的怀念。
  • 春风与夜色: 春风隐藏着希望,但夜色的凄凉则反映了现实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欢乐
    B. 思乡与哀愁
    C. 自由
    D. 友谊

  2. 诗中提到的“江楼翼瓦齐”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美丽的自然景色
    C. 人们的生活
    D. 战争的残酷

  3. 诗人用“故作傍人低”来表现什么情感? A. 高兴
    B. 自嘲与孤独
    C. 自信
    D. 骄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写自然与孤独的情感。
  • 李白《夜泊牛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与李白的作品,杜甫的诗通常更具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色彩,而李白的作品则多表现个体情感与豪放不羁的个性。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春望》,前者强调享乐与放达,后者则反映国破家亡的苦痛。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