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泊武昌》

时间: 2025-04-28 17:37:29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夜泊武昌
作者: 刘淑柔 〔唐代〕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白话文翻译:

在两座城市相对而立的地方,有条河水向东流去。今晚的月亮如同素白的嫦娥,想问哪一年见过黄鹤楼呢?轻轻的划着兰色的小船,傍晚的景色悠然,远处的荻花随风轻摇,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萧瑟。无奈我心中柔情万千,却只感到关山阻隔,愁苦无比。

注释:

  • 两城相对峙:指武昌和汉阳两地相对而立。
  • 素娥月:指月亮如同白色的嫦娥,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 黄鹤楼:著名的历史古建筑,位于武汉,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兰棹:指用兰香木制成的船桨,寓意优雅。
  • 荻花:指芦苇花,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孤寂。
  • 柔肠断:形容内心的愁苦。

典故解析:

  • 黄鹤楼:历史上多位诗人曾作诗赞美黄鹤楼,最著名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它象征着离别、思念与游子情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淑柔,唐代女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其作品多体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调。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可能在远行途中,借助月亮和水景,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本诗以中秋夜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武昌江边的所见所感,情景交融,抒情与景物描写相得益彰。开头两句以“城”和“水”构建出一个现实的地理背景,表现出诗人对于两地相隔的感慨。接下来通过“素娥月”和“黄鹤楼”的提及,诗人将月亮的清辉与黄鹤楼的历史传说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故人的思念。

后两句则通过“兰棹晚”和“荻花秋”展现了秋日的景象,在静谧的夜色中,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孤寂,内心的柔肠断裂,愁苦无以言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描绘了武昌与汉阳相对而立,水流向东的景象,构建了空间感。
    •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提及月亮和黄鹤楼,表达思乡情绪。
    •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描绘晚上的宁静与秋天的气息。
    •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表达因距离造成的内心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嫦娥,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含蓄。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黄鹤楼:代表离别与历史的沉淀。
  • 兰棹:象征优雅与宁静。
  • 荻花:象征秋天的孤独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鹤楼”最早是由谁作诗赞美的?
    A. 李白
    B. 崔颢
    C. 杜甫
    D. 白居易

  2.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这句诗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A. 排比
    B. 对仗
    C. 拟人
    D. 比喻

  3. 诗中提到的“素娥月”意指什么?
    A. 太阳
    B. 星星
    C. 月亮
    D. 霞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月夜情怀与思念。

诗词对比

  • 刘淑柔的《中秋夜泊武昌》和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刘淑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而李白则更直接、浓烈地表达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刘淑柔生平与作品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