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庐山双剑峰》

时间: 2025-01-26 23:29:56

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天双剑古今闲,
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烧得动,
始应农器满人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剑峰的壮丽景象,仿佛是高高耸立的剑,穿透古今的悠闲。双剑峰比四周的山高出三尺。若是火云能燃烧起来,那么田间的农具就会满目皆是。

注释:

字词注释:

  • 倚天:指高耸入云的景象,形容巍峨的山峰。
  • 双剑:指两座山峰,形似双剑,象征着力量和雄伟。
  • 三尺:比喻高出周围的山峰,增添了其威严感。
  • 火云:指火焰般的云彩,暗指天灾或气候变化。
  • 农器:指农业工具,象征着丰收与劳动。

典故解析:
“倚天”常用来形容高大的事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峰常被比作剑,象征着豪情与气概。诗中提到的“火云”涉及到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来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山水景色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诗歌鉴赏:

《题庐山双剑峰》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及深邃的意象,展现了庐山双剑峰的雄伟与壮丽。诗的开头以“倚天双剑”形象地描绘了双剑峰如剑一般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古今闲”二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永恒的思考。第三句“若使火云烧得动”,引入了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暗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带有一丝对现实的警醒。最后一句“始应农器满人间”,则是对丰收的渴望与对人类生活的思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的劳动。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天双剑古今闲:描绘双剑峰的壮丽,强调其高耸与悠闲。
  • 三尺高于四面山:进一步说明双剑峰的高度,突显其巍峨。
  • 若使火云烧得动:引入火云,象征自然的威力与不可控。
  • 始应农器满人间:表达丰收的愿望,呼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双剑,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仗:开头与结尾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结构美。
  • 拟人:火云被赋予了能动性,强调自然的威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传达出人类渴望丰收、和谐与自然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剑峰:象征力量与雄伟的山峰,代表自然的永恒。
  • 火云:象征自然灾害,代表不可预测的力量。
  • 农器:象征丰收与劳动,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双剑峰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类的渺小
    D. 历史的厚重

  2. “若使火云烧得动”中“火云”指的是什么?
    A. 火灾
    B. 大雨
    C. 自然灾害
    D. 太阳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表现山水之美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写庐山的壮丽景象。

诗词对比:
对比来鹄的诗作与王维的《鹿柴》,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而后者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