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其四 包公祠》

时间: 2025-01-26 01:59:11

幽静极,此地绝喧嚣。

两岸垂杨自照影,横波双跨赤阑桥。

空忆黑头包。

意思解释

望江南 其四 包公祠

作者:刘季高 〔当代〕

原文展示

幽静极,此地绝喧嚣。
两岸垂杨自照影,
横波双跨赤阑桥。
空忆黑头包。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极其幽静,完全没有喧嚣。两岸的垂柳在水中自我映照,横跨水面的赤阑桥像是双臂相拥。唯有空自怀念那位黑头的包公。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静极:形容这里极为幽静。
  • 喧嚣:指喧闹、吵杂。
  • 垂杨:指垂柳,柳树的枝条向下垂,常见于水边。
  • 自照影:柳枝在水面上反射自己的影子。
  • 横波双跨:形容桥横跨在水面上,水波荡漾。
  • 赤阑桥:一种古代桥名,常用红色栏杆装饰。
  • 空忆:徒然怀念。
  • 黑头包:指包公,包拯,以黑头巾著称,象征公正。

典故解析
包公是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他以公正无私、铁面无私著称,常被后人崇敬和怀念。该诗提到包公,表达了对其公正廉洁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季高,现代诗人,风格独特,常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情感。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望江南 其四 包公祠》创作于对包公文化的怀念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结合,表达对包公清廉精神的崇敬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望江南 其四 包公祠》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静谧与优美,开篇以“幽静极,此地绝喧嚣”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两岸的垂柳与桥梁,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柳树的倒影与横跨的桥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令人沉醉其中。

而最后一句“空忆黑头包”,则将视线从美丽的自然风光转向历史人物,体现了诗人对包拯的深切怀念。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强调了包公所代表的清廉与正义,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更具深意。

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音韵的美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静极,此地绝喧嚣。
    描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强调此地的与世无争。
  2. 两岸垂杨自照影,
    通过描绘两岸的柳树及其倒影,展现了水乡的柔美与幽静。
  3. 横波双跨赤阑桥。
    描述了桥的横跨与水波的摇曳,意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4. 空忆黑头包。
    结尾的怀念,深情而又有些孤独,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美与历史人物的怀念相结合,通过柳树的倒影比喻包公的清白。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拟人:柳树“自照影”,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添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优美景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包拯的怀念,反映了对清白与公正的追求,传达出人们对美好道德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静: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状态,远离喧嚣。
  • 垂杨:代表柔美与生命,常与温柔的情感相联系。
  • 赤阑桥:桥的存在象征着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 黑头包:包公的形象代表着正义与清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黑头包”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包拯
    C. 杜甫
    D. 苏轼

  2.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体现了哪种情感?
    A. 喧闹
    B. 恢弘
    C. 宁静
    D. 悲伤

  3. “空忆黑头包”中“空”的意思是什么?
    A. 有
    B. 徒然
    C. 真实
    D. 空虚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 杜甫
  • 《水调歌头》 苏轼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诗词对比
在《江南春》中,杜甫描绘了春天的江南景色,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在刘季高的《望江南 其四 包公祠》中,则更加强调了宁静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两首作品在意境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江南独特的风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选》
  • 《包拯与包公文化》
  • 《江南文化的魅力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