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洞》
时间: 2025-04-23 04:4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雀步蹙沙声促促,
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
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
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
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
官军自杀容州槎。
白话文翻译:
小鸟在沙滩上轻快地走动,沙粒发出急促的响声;
四尺长的角弓,搭配着青色石制的箭头。
黑色的旗帜上有三点,铜鼓也在轰鸣;
高高的山上,猿猱啼叫,摇晃着箭囊。
彩色的头巾缠绕着,衣幅微微倾斜;
溪边一群人在一起,倒映着葛花的影子。
山潭中的晚雾,吟唱着白色的蛤蟆;
竹制的蛇飞舞着,射向金沙。
悠闲地骑着竹马,缓缓回家;
官军已经自杀在容州的渡头。
注释:
- 雀步:小鸟走路的样子,形容轻快。
- 蹙沙声:踩在沙子上发出的声音,形容轻盈。
- 四尺角弓:指的是弓的长度,象征力量。
- 青石镞:青色石头做的箭头,工艺精致。
- 黑幡:黑色的旗帜,可能象征某种战斗或祭祀。
- 铜鼓鸣:铜制的鼓声,表示鼓舞士气或集合。
- 猿啼:猿的叫声,常用于描绘山林的自然状态。
- 葛花:葛藤的花,常见于田野,象征自然之美。
- 白鼍:白色的蛤蟆,夜晚的吟唱,象征宁静。
- 竹蛇:以竹子制成的蛇,可能是用来捕捉鱼虫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其个性独特、风格鲜明而广受后人推崇。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贺晚年,正值唐代盛世的尾声,社会动荡不安。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黄家洞》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诗中小鸟、溪水、山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活泼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的“雀步蹙沙声促促”,让人仿佛听到小鸟在沙滩上轻快的足音,表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四尺角弓青石镞”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力量感,也暗示了战争的气息。
诗中“黑幡三点铜鼓鸣”的描写,暗示着战斗的临近,通过对比,展现了战乱对自然宁静的冲击。而“彩巾缠踍幅半斜”则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轻松与自在。最后,诗人在“闲驱竹马缓归家”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前面的战争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雀步蹙沙声促促:描绘小鸟轻快走动,表现宁静的自然氛围。
- 四尺角弓青石镞:暗示武器的存在,增添紧张感。
- 黑幡三点铜鼓鸣:黑色旗帜和铜鼓声,暗示战斗即将来临。
- 高作猿啼摇箭箙:猿的叫声,表现自然之声与战斗的结合。
- 彩巾缠踍幅半斜:人们的生活状态,轻松而自在。
- 溪头簇队映葛花: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
- 山潭晚雾吟白鼍:宁静的夜晚,蛤蟆的吟唱,象征安宁。
- 竹蛇飞蠹射金沙:描绘竹制工具与自然的关系。
- 闲驱竹马缓归家: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内心的渴望。
- 官军自杀容州槎:暗示社会动荡,战争的残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蛇”暗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拟人:自然界的声音被赋予人的感情。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战乱带来的内心冲突,展现了李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雀:象征活力与自由。
- 沙:象征自然与时间的流逝。
- 弓:象征力量与战争。
- 黑幡:象征战斗与不安。
- 葛花:象征田园之美,生活的安宁。
- 白鼍: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雀步”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自然的活力 C. 忧伤
答案:B -
“四尺角弓青石镞”中的“青石”指的是什么? A. 武器 B. 装饰品 C. 食物
答案:A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官军自杀”暗示了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社会的动荡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李贺 vs 王维:李贺的《黄家洞》更侧重于描绘战争的紧迫感,而王维的《山中问答》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体现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