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暮春》
时间: 2025-01-11 11:1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最高楼·暮春
作者: 薛昂夫 〔元代〕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
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
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
按银筝学弄相思调。
写幽情恨杀知音少。
向何处,说风流。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白话文翻译:
花信传来,愁绪已达二十四番。夜里的风雨正酝酿着愁苦。
阶前的苔藓适合穿着罗袜,梅花的香气湿润了衣衫。
绿窗前闲坐,梦中醒来,听见鸟鸣声幽幽。
弹着银筝,试着演奏思念的曲调。
写下这份幽情,恨不得知音太少。
我该往何处去,谈论风流韵事呢?
一丝杨柳带来了千丝的怨恨,三分春色二分已然休息。
在落花中,在流水里,情绪两相悠然。
注释:
- 花信: 指花开的信号,象征春天的到来。
- 二十四番愁: 形容愁绪繁多,二十四番指的是二十四种情愁。
- 侵阶: 指雨水侵入台阶。
- 苔藓: 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象征细腻和柔弱。
- 银筝: 指古琴,象征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 知音少: 形容能够理解自己情感的人很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昂夫,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词作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事,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暮春时节,春天的气息渐渐消散,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以及对知音的渴望,构成了诗的情感底色。
诗歌鉴赏:
《最高楼·暮春》是一首典型的元代词作,展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的复杂情感。全诗以“花信”开头,引出春天的气息,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愁苦,显示出春天的脆弱与短暂。诗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入微,尤其是苔藓、梅花、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诗人通过“按银筝学弄相思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写幽情恨杀知音少”中得到了强化。诗的最后,以“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收尾,展现了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感叹春天的流逝与情感的孤寂。
整首词在意境上层层递进,从对春天的描绘,到对情感的思考,最后回归于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元代词作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 春花即将凋零,心中却布满愁绪。
- 风雨五更头: 黎明前的风雨象征着不安与忧虑。
- 侵阶苔藓宜罗袜: 雨水侵湿了台阶,湿滑的苔藓适合穿着轻薄的袜子。
- 逗衣梅润试香篝: 梅花的香气湿润了衣衫,试图点燃心中的情感。
- 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 绿窗前闲坐,梦中醒来,听见鸟鸣声轻柔。
- 按银筝学弄相思调: 弹奏古琴,尝试演绎思念的旋律。
- 写幽情恨杀知音少: 表达对知音之少的惋惜与无奈。
- 向何处,说风流: 不知该向何处倾诉自己的情感。
-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杨柳的轻柔带来了千丝的怨恨,春色渐逝。
- 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在落花与流水之间,感情悠然飘荡。
修辞手法:
- 比喻: “花信”比喻春天的到来。
- 拟人: “鸟声幽”使鸟声显得更加动人。
- 对仗: “三分春色二分休”前后对称,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怀与对知音的渴望,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 象征春天与美好时光。
- 雨: 代表忧伤与愁苦。
- 苔藓: 象征柔弱与细腻。
- 梅: 代表坚韧与香气,隐喻情感的深邃。
- 银筝: 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信”指的是什么? A. 花的颜色
B. 春天的到来
C. 花的种类 -
“恨杀知音少”是什么意思? A. 对朋友的怀念
B. 对知音的渴望与惋惜
C. 对生活的满意 -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薛昂夫与李清照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薛昂夫则通过自然景象深化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