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袭美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
时间: 2025-01-25 18:2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台一万八千丈,
师在浮云端掩扉。
永夜只知星斗大,
深秋犹见海山微。
风前几降青毛节,
雪后应披白羽衣。
南望烟霞空再拜,
欲将飞魄问灵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的高耸与隐秘,诗人表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之情。天台山高达一万八千丈,隐居在浮云之中,仿佛门扉紧闭。漫长的夜晚,诗人只能仰望星星,而深秋时节,依然能看到海与山的微茫身影。风中几片青色的毛羽飘落,雪后应该披上了白色的羽衣。面对南方的烟霞,诗人再次顶礼膜拜,心中期盼能向飞天的神灵请教。
注释:
- 天台: 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一万八千丈: 形容天台山的巍峨高耸。
- 师: 指代诗人的老师或敬重的人。
- 浮云端: 指山顶的云雾缭绕之境。
- 永夜: 描述漫长的夜晚。
- 星斗: 星星和星座的统称,象征着宇宙的浩渺。
- 海山微: 形容秋天的海和山在远方显得微弱模糊。
- 青毛节: 可能指代风中的树叶或花瓣。
- 白羽衣: 形容雪后景象的纯洁与美丽。
- 烟霞: 指山间的烟雾和霞光,富有诗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唐代诗人,生于约公元795年,卒于约公元835年,字子明,号谷溪。陆龟蒙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对高人的敬仰。他的作品往往结合了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士人对道教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天台山的修行经历中,深受自然的启发,并对师长怀有深厚的敬意。诗中描绘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思想的结合,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台山为背景,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师长的崇敬与对自然的感悟。开篇“天台一万八千丈”,以极其夸张的数字描绘了山的高耸,仿佛进入了云端,展现了天台山的壮丽与神秘。接下来的“师在浮云端掩扉”,进一步突出了师长的隐逸与高人境界,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诗中“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渺小的哲思。漫长的夜晚下,星星虽大,然而在广阔的宇宙中,个体的渺小显得尤为明显。深秋的海山微茫,恰如人生的无常,令人感慨。
最后的几句,诗人向南方的烟霞再拜,表现了他对自然和神灵的虔诚,含蓄地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既壮丽又深邃的画面,体现了陆龟蒙高远的理想与不懈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台一万八千丈: 形容天台山的高度,表现其壮丽。
- 师在浮云端掩扉: 师长隐居于云端,显示其超凡脱俗。
- 永夜只知星斗大: 漫长的夜晚,只能仰望星空,象征孤独。
- 深秋犹见海山微: 在深秋时节,海山仍微微可见,象征生命的无常。
- 风前几降青毛节: 风中飘落的青色毛羽,象征自然的变幻。
- 雪后应披白羽衣: 雪后景象纯洁,象征高洁之志。
- 南望烟霞空再拜: 对南方的景色再次膜拜,表达敬仰。
- 欲将飞魄问灵威: 期望向神灵请教,渴望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 “浮云端”比喻高人境界。
- 夸张: “一万八千丈”夸大山的高度,强调壮丽。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与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人生哲理,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台山: 象征高洁与独立。
- 浮云: 代表超凡脱俗的境界。
- 星斗: 代表浩渺的宇宙与孤独感。
- 海山: 代表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无常。
- 烟霞: 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崇敬之情。
- 白羽衣: 代表纯洁与高尚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一座?
- A. 泰山
- B. 天台山
- C. 华山
- D. 井冈山
-
“师在浮云端掩扉”中的“师”指代什么?
- A. 朋友
- B. 老师
- C. 诗人
- D. 自然
-
“永夜只知星斗大”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自信
答案:
- B. 天台山
- B. 老师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勃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陆龟蒙集》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