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时间: 2025-01-10 22:49:09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白话文翻译

我从山谷中走出,正是午后时分;
回到家时,太阳已经西沉。
回头望去下山的路,只见牛羊成群。
砍柴的人暗自迷失,草中的虫鸣也听不见。
家门还未关上,我伫立在这里,望着我的丈夫。

注释

  • 出谷:指从山谷中出来。
  • 未停午:指正值午时,未曾停留。
  • 日已曛:日头已西沉,时近傍晚。
  • 回瞻:回头眺望。
  • 樵子:砍柴的人。
  • 暗相失:默默地迷失,暗示砍柴的人迷路了。
  • 草虫寒不闻:寒冷的天气使得虫鸣也听不见。
  • 衡门:衡量的门,指家门。
  • 伫立:静静地站立。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孟浩然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在诗中,"牛羊"象征着田园的安宁与富饶,"樵子"则体现了人们在田园生活中的辛劳与迷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代表了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渴望,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的依恋。

诗歌鉴赏

孟浩然的《游精思观回》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开篇的“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展示了诗人在经历了一天的游览后,回到家的过程,平凡的生活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此句中的“未停”和“已曛”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生活的匆忙。

接下来的“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则通过牛羊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田园的宁静与和谐美好,牛羊的存在象征着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依恋。再看“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这一句通过对砍柴人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着人们在自然中迷失的无奈与孤独感。

最后的“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情感真挚且浓烈,诗人在等待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期待的情绪,突显出人性中的柔软与温暖。整首诗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谷未停午:从山谷中走出,正值午时,暗示诗人游玩之余,生活节奏依旧紧凑。
  2. 到家日已曛:回到家时,已是黄昏,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忙碌。
  3. 回瞻下山路:回头看下山的道路,体现出对过去旅程的回忆。
  4. 但见牛羊群:只见牛羊,展现了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5. 樵子暗相失:砍柴的人迷失了方向,暗示人与自然的迷茫。
  6. 草虫寒不闻:寒冷的环境让虫鸣声消失,传达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7. 衡门犹未掩:家门尚未关上,暗示回家的情感仍在延续。
  8. 伫立望夫君:静静站立,期待爱人归来,流露出深切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牛羊群象征着田园的安宁。
  • 拟人:樵子“暗相失”,赋予了人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呈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谷:象征自然的庇护与宁静。
  • 牛羊:象征田园生活的富饶与安宁。
  • 樵子:象征人们的辛劳与对自然的依赖。
  • 衡门:象征家庭和温暖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出谷未停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悠闲自在
    • B. 生活忙碌
    • C. 对自然的向往
    • 答案:B
  2. “樵子暗相失”中的“暗”字有什么含义?

    • A. 明亮
    • B. 默默的
    • C. 隐藏
    •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 A. 旅行的快乐
    •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念
    • C. 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游精思观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田园生活的直接向往,而后者则通过秋夜的寂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全集》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