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劝世》
时间: 2025-02-04 16:11: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劝世
作者:尹志平 〔元代〕
迩来似觉精神涌。
识破人间梦。
皆因恬淡乐清和。
与物无私,光照遍山河。
如今普劝修真众。
莫待空无用。
一朝归去恨身卑。
悔不当时,勤苦学修持。
白话文翻译
近来似乎感到精神振奋,
看透了人世间的种种梦幻。
这一切都源于内心的恬淡与清和。
与万物无私相处,光明普照山河大地。
如今我劝大家修身养性,
不要等到空无一物时才后悔。
一旦归去,心中遗憾自己的卑微,
后悔当初不曾勤奋修行。
注释
- 迩来:最近,最近的时间。
- 精神涌:精神状态高涨,充满活力。
- 识破:看透,理解。
- 梦:指人世间的幻梦、虚幻的事物。
- 恬淡:心境宁静、安详。
- 光照遍山河:形容内心的光明与和谐影响周围的环境。
- 普劝:广泛劝导。
- 修真:修炼真理,追求道德与智慧。
- 恨身卑:遗憾自己地位低下,缺乏修养。
- 勤苦学修持:努力学习与修身,强调勤奋的必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尹志平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元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那个时期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压力和内心的迷茫,诗人通过此诗劝导人们修身养性、看破世俗,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自我。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劝世》以劝诫世人修身养性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迩来似觉精神涌”,这句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感悟,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新的觉醒。接着他通过“识破人间梦”来强调对世俗幻梦的超脱,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远离了表面的繁华与虚幻。
“皆因恬淡乐清和”一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是修身养性的基石,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地与外界和谐共处。这种与物无私的态度,既是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诗中提到的“普劝修真众”,是一种呼吁,劝导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莫待空无用”,则警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的追求。最后两句“恨身卑,悔不当时,勤苦学修持”则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直白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和自我提升的崇高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迩来似觉精神涌:最近感觉到精神的涌动,暗示心灵的觉醒。
- 识破人间梦:看透世俗的幻象,明白生活的真谛。
- 皆因恬淡乐清和: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促成这一切的领悟。
- 与物无私,光照遍山河:与万物无私相处,内心的光明影响周围。
- 如今普劝修真众:现在劝导大家修身养性。
- 莫待空无用:不要等到一无所有时才后悔。
- 一朝归去恨身卑:一旦归去,遗憾自己的卑微。
- 悔不当时,勤苦学修持:后悔当时不曾努力修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幻,突出其虚无的特性。
- 对仗:如“恬淡乐清和”与“莫待空无用”,强调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 排比:通过多次“莫待”来增强警示效果。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修身养性的重视,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劝诫人们要看破世俗,追求真实的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精神:象征着内心的觉醒和生命的活力。
- 梦:代表虚幻、无常的世俗追求。
- 恬淡: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光照:象征真理与智慧的普照。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成了诗人的思考框架,也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追求,彰显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恬淡”指的是什么?
- A. 外在的繁华
- B. 内心的宁静
- C. 物质的满足
-
“识破人间梦”中“梦”所代表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生活
- B. 虚幻的事物
- C. 美好的向往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修身养性
- C. 冒险探索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 by 王之涣: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虞美人 劝世》与《登高》:两首诗都涉及到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但《虞美人》更侧重于内心的修养与自我反思,而《登高》则强调外在环境对心境的影响。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对待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的态度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