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锡珪》

时间: 2025-01-10 23:10:02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朱锡珪
作者: 贾岛 〔唐代〕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问自己与谁同舟,似乎是从古老的树林中出发。长江边的人在钓月,旷野中的火在随风而燃。梦中的泽地吞吞吐吐,仿佛吞没了楚地的广袤;而闽山则困扰着海上的艰难。此时,船底的水波翻涌,似乎在诉说屈原的悲满情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远泊:远处停泊,指在海上或江上的船只。
  • 古木:古老的树木,可能象征着历史与时间。
  • 钓月: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意指悠然自得。
  • 梦泽:指的是梦中的湖泽,带有神秘和幻想的色彩。
  • 樯底水:船的底下的水,暗示着航行中的波涛汹涌。

典故解析:

  •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及政治家,以其忠贞和悲壮的故事而闻名。诗中提到屈原,意在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共鸣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779年-843年),字阮籍,唐代诗人,以其深幽的诗风、精致的文字而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贾岛的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他身处险境时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远行的孤独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远泊与谁同”,即刻引出孤独之感,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对伴侣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接着通过“长江人钓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梦幻的氛围,水面上月光的倒影与远方渔夫的身影共存,仿佛在述说着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旷野火烧风”则引入了一种动感,描绘了自然界的狂野与变幻,这与诗人内心的躁动形成对比。随后“梦泽吞楚大”一语,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思考,暗示了无论身处何地,心灵的探索与对理想的追求始终存在。最后一句“涛起屈原通”,不仅点明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也暗示了他对历史悲剧的反思,情感在此愈发浓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泊与谁同:诗人自问,自己在远方的旅途中,是否有同伴。
  2. 来从古木中:隐喻出发点为古老的树林,象征历史的沉淀。
  3. 长江人钓月:形象描绘人们在江边钓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情境。
  4. 旷野火烧风: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骚动。
  5. 梦泽吞楚大:梦境中所见的湖泽仿佛吞噬了楚地的辽阔,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6. 闽山厄海丛:闽山的险峻与海洋的浩渺让人感到无奈与困扰。
  7. 此时樯底水:船底的水波,表明诗人正处于波涛之中。
  8. 涛起屈原通:波涛汹涌,似乎在传递屈原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江人钓月”,将钓鱼与钓月结合,形象而生动。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江、月、火、风,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历史与理想的思考。在远行之中,诗人既感受到自然的浩瀚,也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古木:象征历史、时间的流逝。
  2. 钓月:象征追求与理想。
  3. 旷野:暗示自由与冒险。
  4. 梦泽:象征幻想与未实现的理想。
  5. 屈原:象征忠贞与悲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钓月”是指什么? A. 钓鱼
    B. 钓取月亮的倒影
    C. 诗人对月亮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2. “远泊与谁同”的意思是? A. 远行时有同伴
    B. 在远处停泊的船
    C. 远航的孤独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屈原”象征着什么? A. 忠诚与悲壮
    B. 远行的孤独
    C. 历史的沉淀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贾岛的《寄朱锡珪》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孤独感,但贾岛更多地融入了历史与个人的情感,而王维则侧重于友谊与送别的情感。两者的风格虽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观》
  • 《贾岛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