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瑶瑟怨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冰冷的竹席和银色的床上无法入眠的惆怅,夜空清澈如水,轻云飘动。远处的雁声越过潇湘,传递着思念的情感,而在那高楼的十二层中,明月依旧清晰可见,似乎映照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冰簟:用冰竹编织的席子,形容床铺的寒冷。
- 银床:指用银色材料制成的床,象征奢华。
- 碧天:清澈的天空,形容夜晚的宁静。
- 雁声:大雁的叫声,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十二楼:指高楼,可能暗指特定的地点或环境。
典故解析:
- 潇湘:指湘江,古代诗人常用以表现思乡情。
- 月自明:象征明亮的月光,如同思念的情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照亮内心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字飞卿,号青雀,唐代诗人,以词闻名,尤其擅长描写女性情感和生活情景。他的作品多描绘缠绵悱恻的爱情,语言清丽,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瑶瑟怨》创作于诗人经历情感波折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结合当时社会对爱情的思考与探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鉴赏
《瑶瑟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个孤独的夜晚,展现了内心的寂寞与思念。开篇的“冰簟银床梦不成”,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孤独的环境,床铺的冰冷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冷清与无眠。接着“碧天如水夜云轻”,描绘了夜空的宁静与美丽,却与诗人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远方的“雁声”仿佛带来了思乡的愁绪,令人想起离别与思念。“十二楼中月自明”,则将眼前的月光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即使在孤独的环境中,月光依旧明亮,象征着希望和情感的永恒。整体来看,诗人在细腻的意象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往昔的回忆,情感深沉而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冰簟银床梦不成:描绘了诗人因寒冷而无法入眠的情境,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 碧天如水夜云轻:夜空清澈如水,轻云飘动,渲染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
- 雁声远过潇湘去:远处大雁的鸣叫声,带着思乡的情感,象征着离愁。
- 十二楼中月自明:高楼中的明月照耀,象征着永恒的思念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天如水”,将天空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雁声似乎有情感,传达出思念的情绪。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通过夜晚的描绘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过往的追忆,深刻而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簟:象征孤独与寒冷的环境。
- 银床:奢华却又冷清,反映内心的空虚。
- 碧天:宁静与美好,暗示内心的渴望。
- 雁声:思乡与离愁的象征。
- 明月:希望与情感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簟”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床
B. 冷的竹席
C. 豪华的床 -
“雁声远过潇湘去”中的“潇湘”意指什么? A. 一种鸟类
B. 一条河流
C. 一种花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思念? A. 明月
B. 冰簟
C. 夜云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温庭筠的《瑶瑟怨》相似,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孤独和思念,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意象则更为丰富多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集》
- 相关学术论文及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