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哭柏岩禅师
原文展示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师柏岩的追悼之情。诗中写道,临终时与周围的人告别,却毫无忧愁;影堂里无人来打扫,自己静坐塔旁看着修行。夕阳西下,钟声响起,青苔覆盖在钵上,秋天的气息弥漫。远道而来的禅弟子们,仅仅是白白到此游览。
注释
字词注释
- 遍:到处、处处。
- 傍人:周围的人。
- 影堂:影堂指的是寺庙中供人打坐或修行的地方。
- 坐塔:指坐在塔旁,通常是指佛塔。
- 钟边:钟旁,指寺庙里敲钟的地方。
- 青苔: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这里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
- 钵:僧人用来乞食的器具,象征修行生活。
- 天涯:遥远的地方,形容距离。
典故解析
“柏岩”可能指的是某位著名的禅师,具体身份未详;“禅弟子”指的是修行的弟子,他们在师父圆寂后前来凭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工于五言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感悟。本诗是对一位禅师的追悼,反映了他对宗教和修行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创作于禅师圆寂之际,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禅师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哭柏岩禅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悼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禅师的深切怀念。首句“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展现了禅师临终时的从容与淡定,似乎在告诉世人,死亡并不必然带来忧愁。接下来的“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则描绘了禅师宁静的修行生活,暗示在世俗的纷扰中,唯有修行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宁。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一句,意境更加深远。夕阳下的钟声响起,青苔渐渐覆盖的钵,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索。最后一句“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则表达了对禅师的追思,虽然弟子们远道而来,但已难再见师父的身影,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与感叹。
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宁静而又淡淡忧伤的氛围,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与修行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禅师生前与周围人告别时,毫无忧虑,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影堂中无人打扫,禅师自己静坐于塔旁,体现了禅师的独立与内心的修行。
-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夕阳西下,钟声响起,青苔覆盖在钵上,暗示时间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远道而来的弟子们,虽然来到这里,但已无法见到禅师,留下的是一种空虚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青苔”、“秋”等意象,渲染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青苔”与“秋”赋予情感,表现出对时间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的追思,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修行的敬重,反映了人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修行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钟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生命的结束。
- 塔:象征着修行与信仰的坚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临终尽不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从容
- C. 恐惧
- 答案:B. 从容
-
“青苔钵上秋”中的青苔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
- B. 时间的流逝
- C. 快乐
- 答案:B. 时间的流逝
-
诗中提到的“天涯禅弟子”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 A. 怀念
- B. 愤怒
- C. 快乐
- 答案:A.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对比李益的《哭柏岩禅师》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但李益更强调禅师的修行与内心的从容,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远行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