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度废关》
时间: 2025-05-13 15:55: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度废关
李行言 〔唐代〕
秦郊平旧险,周德眷遗黎。
始闻清夜柝,俄见落封泥。
物色来无限,津途去不迷。
空亭谁问马,闲戍但鸣鸡。
山月寒弥净,河风晓更凄。
赠言杨伯起,非复是关西。
白话文翻译
在秦郊的旧险地带已经平定,周朝的恩德遗留给老百姓。
刚听到清冷的夜晚中传来敲打更鼓的声音,突然看到封土落下。
身边的事物多得无法一一看完,渡口的路途却没有迷失。
空荡的亭子里,谁还会问起我的马,闲置的戍楼中只听见鸡鸣。
山间的明月越发寒冷而明亮,河边的晨风更加凄凉。
赠送给杨伯起的诗句,不再是关西的情怀。
注释
- 秦郊:指秦国的边疆地区,象征着古代的险地。
- 周德:指周朝的仁德之治。
- 清夜柝:夜晚的更鼓声,表示夜间的安宁。
- 落封泥:比喻已经结束的事件或事情。
- 物色来无限:周围的景物多得不能尽览。
- 津途:渡口和行走的道路。
- 空亭:指没有人在的亭子。
- 闲戍:闲置的防守营地。
- 寒弥净:寒冷的山月更加明亮,象征着清冷的气氛。
典故解析
- 关西:古代指代关隘以西的地方,通常与战争、戍守相关联。诗中提到的“非复是关西”则暗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行言,唐代诗人,生年不详,活跃于中期,作品多反映战乱和边地的生活,风格清新而又深沉,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晚,诗人或许在边关戍守,感受到边地的孤寂和时光的流逝,表达对过往和现状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秋晚度废关》是一首描绘边疆秋晚景象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边关的生活,传达出一种清冷、孤独的情感。首联“秦郊平旧险,周德眷遗黎”,开篇便用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自古以来边疆的变迁和人们的安宁。随着夜幕降临,诗人听到了清夜中传来的更鼓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安宁的到来。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如“山月寒弥净,河风晓更凄”,展现出一种凄美的意境,仿佛在描绘一种孤独的心境。尤其是“空亭谁问马,闲戍但鸣鸡”,通过描绘空荡的亭子和静谧的戍楼,表达了诗人对边关生活的真实感受,显得格外感伤。
在结尾处,赠言“赠言杨伯起,非复是关西”,不仅是对朋友的问候,也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孤独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郊平旧险:指秦国边疆的旧险地带已经平定,暗示历史的变迁。
- 周德眷遗黎:周朝的仁德遗留下来的恩惠,反映了历史的延续。
- 始闻清夜柝:夜晚传来清冷的更鼓声,象征着安宁的夜晚。
- 俄见落封泥:突然看到封土落下,暗示过往的事情已经结束。
- 物色来无限:周围的事物丰富多彩,无法一一看尽。
- 津途去不迷:渡口的路途虽然多,但不会迷失方向。
- 空亭谁问马:空荡的亭子里无人问起我的马,表现孤独。
- 闲戍但鸣鸡:静谧的戍楼中只听见鸡鸣,描绘边疆的寂静。
- 山月寒弥净:山间的明月越发寒冷而明亮,象征清冷的气氛。
- 河风晓更凄:清晨的河风更加凄凉,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赠言杨伯起:赠送给杨伯起的诗句,表明情谊与关心。
- 非复是关西:不再是关西的情怀,暗示诗人对过往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有较好的对仗工整,如“山月寒弥净,河风晓更凄”。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拟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深度。
- 拟人:通过“鸣鸡”使静止的景象似乎有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边关的秋晚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朋友的关切,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郊:象征历史的变迁与边疆的安宁。
- 夜柝:代表夜晚的安宁,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空亭:象征孤独与寂静,反映内心的孤单。
- 寒月:象征清冷的情感与孤独的境遇。
- 河风:代表自然的力量与凄凉的气息。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深思,展现出唐代诗歌对于自然与人心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周德”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仁德? A. 唐朝
B. 周朝
C. 秦朝 -
“山月寒弥净”中的“寒”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
B. 清冷
C. 悲伤 -
诗人赠言给谁? A. 杨伯起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
- B. 周朝
- B. 清冷
- A. 杨伯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登高》与《秋晚度废关》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登高》更多地表达了身处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而《秋晚度废关》则侧重于回顾历史与感慨孤独。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意象与主题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诗词解析与鉴赏书籍
- 唐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相关论文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