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

时间: 2024-09-19 21:59:08

松门石径静无关,布袜青鞋几往还。

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闲。

尘埃长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强颜。

休道西山不留客,数峰如画暮云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山
松门石径静无关,
布袜青鞋几往还。
少日漫思为世用,
中年直欲伴僧闲。
尘埃长路仍回首,
升斗微官亦强颜。
休道西山不留客,
数峰如画暮云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静谧的松门石径中行走的情景,身穿布袜青鞋,偶尔往来。年轻时曾思考如何为社会贡献力量,而中年时则希望能与僧侣闲适地度过时光。尽管在尘世的漫长道路上仍时常回首往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官职也只能强作欢颜。不要说西山不留人,数座山峰如画般镶嵌在暮云之中。

注释

  • 松门:指松树环绕的山门,象征自然清幽的环境。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表示行走的艰辛与宁静。
  • 布袜青鞋:简单的衣着,象征着作者的平淡生活。
  • 升斗微官:微薄的官职,意指在官场中地位低微。
  • 西山:指西边的山,通常象征归隐与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子渊,号天柱,金朝著名诗人、词人,擅长诗词及散文,风格独特,情感丰富。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出山》创作于元好问中年时期,彼时他对官场的失望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交织,反映出他对人生的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出山》是一首抒发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思索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开篇以“松门石径”引入,描绘出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布袜青鞋”则突显了朴素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原则。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作者通过“少日漫思”与“中年直欲”两句,展示了他从年轻时的理想到中年时的归隐之心的变化,反映了世俗与内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接着,诗人以“尘埃长路”表达了对过往人生的回顾,尽管在社会中身处微官,仍要保持一种强颜欢笑的态度,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无力。

结尾的“数峰如画暮云间”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在。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深沉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门石径静无关:在松树环绕的山门和石子小路上,环境静谧,似乎与世无争。
  • 布袜青鞋几往还:穿着简单的布袜和青鞋,往来行走,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 少日漫思为世用:年少时曾漫想着如何为社会贡献力量,显现出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
  • 中年直欲伴僧闲:到了中年,内心渴望与僧侣一起过闲适的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 尘埃长路仍回首:在漫长的尘世旅途中,仍然时常回首,带有一丝怀旧情绪。
  • 升斗微官亦强颜:即使身处微薄的官职,也只能勉力迎合,表露出对社会地位的无奈。
  • 休道西山不留客:不要说西山不留人,隐喻了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 数峰如画暮云间:最终描绘出数座山峰与暮云交织的美景,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长路,表现人生的艰辛。
  • 对仗:如“少日漫思”为“中年直欲”,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意。
  • 意象:松树、石径、青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以自然景色映衬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松门: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环境。
  • 石径:代表人生的坎坷与艰辛。
  • 青鞋:象征着朴素与简约的生活方式。
  • 西山:代表归隐与闲适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出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元好问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布袜青鞋”代表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朴素生活
    • C. 旅行装备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官场的热爱
    •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 C. 对战争的怀念

答案

  1. B. 元好问
  2. B. 朴素生活
  3.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世俗的逃避,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元好问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出山》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