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举画泖山图因题》

时间: 2025-01-11 17:11:13

华亭西畔路,来访旧时踪。

月浸半江水,莲开九朵峰。

酒杯时可把,林叟或相从。

兴尽泠然去,云涛起壑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文举画泖山图因题 倪瓒 〔元代〕

华亭西畔路,来访旧时踪。 月浸半江水,莲开九朵峰。 酒杯时可把,林叟或相从。 兴尽泠然去,云涛起壑松。

白话文翻译:

在华亭的西边路上,我前来探访旧时的足迹。 月光浸透了半条江水,莲花盛开如同九座山峰。 有时举起酒杯畅饮,林中的老者或许相伴。 兴致尽了便悄然离去,云涛在山谷中的松树间翻涌。

注释:

  • 华亭:地名,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 泖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想象中的山。
  • 莲开九朵峰:比喻莲花盛开如同九座山峰,形容莲花之美。
  • 林叟:林中的老者,指隐士或智者。
  • 泠然:形容声音清脆,此处指悄然离去的样子。
  • 云涛:形容云雾翻涌如同波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约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倪瓒的诗歌多表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不例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倪瓒为友人文举所画的泖山图题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访问旧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访问旧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华亭西畔路,来访旧时踪”点明了地点和诗人的行动,透露出一种怀旧之情。颔联“月浸半江水,莲开九朵峰”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月夜下的江水和盛开的莲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颈联“酒杯时可把,林叟或相从”则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与隐士的交往。尾联“兴尽泠然去,云涛起壑松”以云涛翻涌的景象作为结尾,既表达了诗人离去的悄然,也暗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流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倪瓒诗歌的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华亭西畔路”和“来访旧时踪”描绘了诗人的行动和怀旧之情。
  • 颔联:以“月浸半江水”和“莲开九朵峰”描绘了月夜下的江水和盛开的莲花,营造出宁静美丽的氛围。
  • 颈联:通过“酒杯时可把”和“林叟或相从”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与隐士的交往。
  • 尾联:以“兴尽泠然去”和“云涛起壑松”表达了诗人离去的悄然和自然的壮美。

修辞手法:

  • 比喻:“莲开九朵峰”将莲花盛开比喻为九座山峰,形象生动。
  • 拟人:“月浸半江水”中的“浸”字赋予了月亮以人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月浸半江水,莲开九朵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月夜、江水、莲花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浸半江水:描绘了月夜下的江水,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莲开九朵峰:将莲花盛开比喻为九座山峰,形象生动。
  • 云涛起壑松:描绘了云雾翻涌的景象,暗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华亭”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 A. 上海 B. 北京 C. 南京 D. 杭州

  2. “莲开九朵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3.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闲适 C. 忧郁 D. 激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倪瓒的《为文举画泖山图因题》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倪瓒的诗更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倪瓒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元代诗歌的总体发展情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