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声四时歌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9:54:44

白苧鸦头袜,红绫锦靿靴。

玉阶零露冷,差折凤仙花。

去去荡游子,秋深不念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苧鸦头袜,红绫锦靿靴。
玉阶零露冷,差折凤仙花。
去去荡游子,秋深不念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秋深时节的情景。他穿着白色的袜子和红色的靿靴,站在凉意袭人的玉阶上,脚下的露水湿冷,手中却拿着凤仙花,似乎在思念故乡的情感中游荡,而此刻的他却全然不在意家乡的温暖。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苧:指一种白色的织物,常用作袜子的材料。
  • 鸦头袜:鸦头形状的袜子,形容袜子的样式。
  • 红绫:红色的丝绸,质地柔软光滑。
  • 锦靿靴:用锦缎做的靿靴,靿靴是一种装饰性较强的鞋子。
  • 玉阶:玉石做的台阶,形容华贵。
  • 零露:指清晨的露水,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 凤仙花:一种花卉,常与思念、柔情联系在一起。
  • 荡游子:在外漂泊的游子,形容游荡无定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凤仙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思念和柔情,寓意游子的乡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宪,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游子思乡之际,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游子生活的感慨。元代社会动荡,游子的身份常常伴随着孤独与思念,诗中透出浓厚的乡愁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秋深时节的孤独与思念。开头两句通过对衣饰的描绘,营造出游子的形象,白苧的袜子和红绫的靿靴,既显示出他的身份,也隐喻了他内心的矛盾:外表虽然光鲜,但内心却在承受孤独的煎熬。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玉阶的凉意和露水的冰冷,进一步强化了季节的特征与冷清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最后一句“秋深不念家”直白地表达了游子的心境,尽管身处异乡,游子却选择不去思念家乡,可见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挣扎。整首诗在情感上深刻而细腻,表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助与对故乡的隐秘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苧鸦头袜,红绫锦靿靴。:揭示游子的形象,衣着华丽却暗含孤独。
  • 玉阶零露冷,差折凤仙花。:描写环境的寒冷与游子的情感,凤仙花作为思乡的象征。
  • 去去荡游子,秋深不念家。:直白地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放下与无奈,反映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苧鸦头袜,红绫锦靿靴”,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利用“玉阶”、“凤仙花”等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环境的描写(如“零露冷”),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对家乡情感的复杂性。外表的华丽掩盖了内心的孤寂,反映了游子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苧:象征纯洁与无辜。
  • 凤仙花:象征思念与柔情,常常与游子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玉阶:象征华贵的环境,反衬出游子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白苧”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白色的织物
    C. 一种食物

  2. “凤仙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思念
    C. 忍耐

  3. 诗中的“秋深不念家”反映了游子怎样的心境?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张宪的《子夜吴声四时歌》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但张宪更侧重于表达在秋深时节游子的孤独与无奈,而李白则通过月光与思乡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更为直接而浓烈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深刻地反映了游子对故乡的渴望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