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参政崔徽写真韵》

时间: 2025-01-11 23:00:35

芳时无语惜年华,綵笔何心赋落霞。

镜里自怜人似玉,天涯不隔貌如花。

双瞳蘸绿横秋水,高髻堆春亸碧鸦。

犹胜无金买延寿,黑山空使梦还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时无语惜年华,綵笔何心赋落霞。
镜里自怜人似玉,天涯不隔貌如花。
双瞳蘸绿横秋水,高髻堆春亸碧鸦。
犹胜无金买延寿,黑山空使梦还家。

白话文翻译:

在这芳香的时光中,我默默珍惜年华,
用彩笔描绘的落霞,心中却无意。
镜子中只怜美人如玉,
即使天涯相隔,她的容颜依旧如花。
双眸如秋水般清澈,高髻似春柳般妩媚。
这情景比用金子买来的长寿更美,
但黑山只留下空梦,无法归家。

注释:

  • 芳时无语:美好的时光无言以对,指内心的感慨与惆怅。
  • 綵笔:彩色的笔,象征着艺术创作。
  • 自怜:自我怜惜,表达对自己的欣赏。
  • 貌如花:形容女子的美貌。
  • 双瞳蘸绿:形容眼睛如秋水般清澈明亮。
  • 高髻堆春:将头发高高盘起,形容女子的妆扮。
  • 延寿:长生不老,追求长寿的理想。
  • 黑山:象征着遥远和归属感的缺失。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镜里自怜”和“天涯不隔”这类意象,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人生的无常,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美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柏,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年华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常以此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王参政崔徽写真韵》是一首充满唯美与感伤情绪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以及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惋惜。诗的开头便以“芳时无语”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与无奈。接着,诗人用“綵笔何心赋落霞”写出创作的艰辛与内心的迷茫,似乎即使有美丽的景色,也难以寄托心中的感情。

诗中“镜里自怜人似玉”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的美貌,这种自怜的情感在镜子中显得尤为鲜明,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自我欣赏的矛盾。接下来的“天涯不隔貌如花”,则表现出虽远隔千里,真正的美丽却依然存在,强调了内心的向往与执着。

最后两句“犹胜无金买延寿,黑山空使梦还家”则将主题升华,表明在美的面前,长寿的价值显得微不足道,而归属感的缺失让人倍感惆怅。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时无语惜年华:在美好的时光中,心中无言,默默珍惜年华。
  2. 綵笔何心赋落霞:用彩笔描绘落霞,但内心却无意去创作。
  3. 镜里自怜人似玉:在镜子中自怜自己,觉得自己如美玉般珍贵。
  4. 天涯不隔貌如花:即使身处天涯,彼此的美貌并不受距离影响。
  5. 双瞳蘸绿横秋水:眼睛如秋水般清澈,形容女子眼神的美丽。
  6. 高髻堆春亸碧鸦:形容女子的高髻如春天的柳枝般轻盈。
  7. 犹胜无金买延寿:这种美景比金钱能买来的长寿更有价值。
  8. 黑山空使梦还家:黑山使得归家的梦变得虚无缥缈,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似玉”,将女子的美与玉石相提并论,增强了美的形象。
  • 对仗:如“高髻堆春亸碧鸦”,呈现出工整的音韵和美感。
  • 拟人:如“空使梦还家”,赋予梦以动感,表现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属感的渴望。通过对女子美丽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记忆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时:象征美好的时光,代表青春与生命的美好。
  • 落霞:象征美丽的景象,代表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内心的情感。
  • 镜子:象征自我认知和对美的反思。
  • 双瞳:象征纯真与清澈的内心世界。
  • 黑山:象征着遥远和思乡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芳时无语”指的是: A. 珍惜年华
    B. 感叹时间流逝
    C. 追忆往事
    D. 以上皆是

  2. "双瞳蘸绿横秋水"中“双瞳”指的是: A. 眼睛
    B. 思念
    C. 记忆
    D. 生活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长寿的追求
    B. 对美的赞美与惋惜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陈柏的《和王参政崔徽写真韵》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前者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慨,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思念。两者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