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

时间: 2025-01-11 11:51:55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

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
作者:元稹

僧临大道阅浮生,
来往憧憧利与名。
二十八年何限客,
不曾闲见一人行。


白话文翻译

这位僧人走上大道,体验着浮生的种种;
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追逐利益和名声。
在这里住了二十八年,何尝见过什么过客,
从未有过片刻的闲适,只见他独自一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僧人,指修道之人。
  • 大道:比喻人生的道路。
  • 浮生:形容人生短暂而虚幻。
  • 憧憧: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忙碌的样子。
  • 利与名:指世俗的利益和名声。
  • 何限客:何尝有过什么客人。
  • 不曾闲见:从未见到过闲散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浮生”与许多古诗词中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道家和佛教思想中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和甫,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元白,与白居易齐名。元稹的作品多描绘社会生活、民生疾苦,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柔和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稹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沉思与对世俗名利的冷漠。诗中描绘的僧人生活,展现了一个隐逸者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可能是元稹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


诗歌鉴赏

《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是一首表现隐逸者心态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一位僧人在浮华的世态中独自生活的状态,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首句“僧临大道阅浮生”开篇即点明了生存的舞台,僧人站在大道上,似乎在观察着来往的世人,体会着人生的种种无常。随后的“来往憧憧利与名”,清晰地揭示了社会的浮躁,众人忙于追逐名利,对于内心的宁静却视而不见。

“二十八年何限客”一句,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僧人的孤独,二十八年,他在此处独自守望,却未曾看到“闲见一人行”,这不仅是对外界的冷漠,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僧人的超然与世俗的喧嚣,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简洁而意蕴深远,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既有对世事的洞察,也有对个人选择的反思。诗人以僧人的孤独为镜,映照出人世的繁华与虚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临大道阅浮生:僧人站在大道上,观察着浮躁的人生。
  2. 来往憧憧利与名:来往的人们忙于追逐利益与名声。
  3. 二十八年何限客:在这里住了二十八年,何曾见过什么过客。
  4. 不曾闲见一人行:从未见到过闲散的人,强调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僧人与世人之间的对比,突出其独特的内心世界。
  • 象征:大道象征人生的道路,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冷漠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超然与内心的宁静。
  • 大道:象征人生的道路,代表选择与方向。
  • 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虚幻,带有对繁华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来往憧憧利与名”指的是什么?
    a) 追求知识
    b) 追逐利益与名声
    c) 寻求内心平静
    d) 旅行与游玩

  2. 诗中提到的僧人住在何处?
    a) 山顶
    b) 兰若
    c) 城市
    d) 河边

  3. “二十八年何限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谊的渴望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鹿柴》:描绘隐逸生活,表达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作中,都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但元稹更倾向于探讨孤独与内心世界,而白居易则更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元稹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