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贻湛法师》
时间: 2025-01-10 22:4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还山贻湛法师》
作者:孟浩然 〔唐代〕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白话文翻译
从小就听闻无生的道理,常常想要观照自己的身体。
内心的印迹难以同时满足,崎岖的路途多是在世间尘埃中。
晚年归回到故乡的山谷,偶然与支公成为邻居。
他以微妙的法门引导我,结下了清净的因缘。
烦恼和业力随即放下,山林中的情感愈加深厚。
早晨来问我疑惑的道理,晚上谈论得到了清真之意。
他的墨迹技艺堪称古今绝妙,文词之华令世人惊叹。
禅房闭合着宁静,花草药木连绵冬春。
在平坦的石头上摆放琴和砚,泉水滴落洒湿衣巾。
想要知道深邃的灭意,早晚如同海鸥般驯服。
注释
- 无生理:指无生无灭的道理,常用于佛教哲学中。
- 支公:指支道林,唐代著名的隐士和高僧。
- 微妙法:指高深而微妙的佛教教义。
- 烦恼业:指烦恼和业力,佛教中强调的因果法则。
- 清真:指真实清净的状态。
- 墨妙:指书法艺术的精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号清风居士,出生于湖北,擅长山水诗,尤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孟浩然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佛教智慧的探索以及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涉及的“支公”暗示了他与高僧的交往,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还山贻湛法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宗教情感的诗作,作者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全诗从幼年对“无生理”的好奇出发,逐步引入与支公的相识,体现出对佛教微妙法的领悟。在诗中,孟浩然表达了人生的崎岖与烦恼的放下,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前两句通过“幼闻无生理”和“常欲观此身”,引入了生命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他对生命存在的深切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他与支公的交流,强调了微妙法的引导作用,表明他从佛教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中“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自在。
整首诗在宁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孟浩然对人生、自然以及佛教智慧的独到理解,传达出一种契合自然、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从小就听说无生的道理,常想要观察自己的存在。
-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内心的追求难以兼顾,人生的路途多是坎坷与尘世的纷扰。
-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晚年回到故乡的山谷,偶然与支公成为邻居。
-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他以深奥的法门引导我,结下了清净的因缘。
-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烦恼和业力随之放下,山林的情感愈发深厚。
-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早晨来问我疑惑的问题,晚上谈论得到了真实的道理。
-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他的书法技艺称得上古今绝妙,文词之华令世人惊叹。
-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禅房里静谧无声,花草药木四季常青。
-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在平坦的石头上放着琴和砚,泉水滴落洒湿衣巾。
-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想要了解深邃的灭意,早晚如同海鸥般驯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朝夕海鸥驯”,象征对生活的自在与超然。
主题思想:整首诗旨在探讨生命的本质与归隐的理想,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探寻与对自然的依恋,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无生理:象征对生命无常的理解。
- 支公:象征智慧的引导者。
- 山林: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 琴砚:象征文化与艺术的修养。
- 海鸥:象征自由与自在。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人生与哲理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还山贻湛法师》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支公”指的是谁? A. 一位隐士
B. 一位诗人
C. 一位高僧
D. 一位书法家 -
诗中提到的“无生理”主要指什么? A. 生与死的哲学
B. 生活的烦恼
C. 个人的追求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山水诗人,但孟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