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浮休旧韵》

时间: 2025-01-11 16:21:54

嫩水笼篁碧,新霜染树红。

石潭沉晓月,山雨暝秋空。

灯火吟窗下,关河醉眼中。

西风唤张翰,南望思何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嫩水笼篁碧,新霜染树红。
石潭沉晓月,山雨暝秋空。
灯火吟窗下,关河醉眼中。
西风唤张翰,南望思何穷。

白话文翻译:

嫩绿的水面笼罩着竹林的碧色,刚降下的新霜染红了树叶。
石潭中沉静着清晨的月亮,山中细雨笼罩着秋天的天空。
窗下灯火明亮,吟诵着诗篇,眼中醉意与关山河流交织。
西风吹来,唤醒了张翰的思绪,南望的情思却无穷无尽。

注释:

字词注释:

  • 嫩水:形容水面清澈,颜色鲜亮。
  • :覆盖,笼罩。
  • :竹子的一种,这里指竹林。
  • 新霜:刚刚下的霜。
  • 石潭:石头做的水潭。
  • 沉晓月:清晨的月亮静静地倒映在潭中。
  • 山雨:山中细雨。
  • :昏暗,夜色。
  • 关河:指江河。
  • 醉眼:形容因酒或情感而朦胧的眼神。
  • 张翰:指张翰,古代著名的游子,常以游子思乡为题材。

典故解析: 张翰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文人,以其游子情怀著称,常常被后人引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诗中的“西风唤张翰”意味着在西风的吹动下,游子的思绪被唤起,表现了对远方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子翼是金朝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北方,诗作多以山水、游子情怀为题材。他的诗风清新,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冬之交,或许是诗人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游子的情感。首联“嫩水笼篁碧,新霜染树红”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秋冬时节的自然变化,嫩绿的水面与新霜染红的树叶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清新的视觉体验。接下来的“石潭沉晓月,山雨暝秋空”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宁静的晨景和秋雨的苍凉,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的后半部分,“灯火吟窗下,关河醉眼中”则转向个人,描绘了在灯下吟诵诗歌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远方的思念。最后一句“西风唤张翰,南望思何穷”则将情感升华,既有对友人的追忆,也有对无尽思乡之情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嫩水笼篁碧:描绘出水面清澈、竹林翠绿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新霜染树红:新霜的降临使得树叶变得红艳,暗示着季节的更迭。
  • 石潭沉晓月:清晨的月亮静静地映照在石潭中,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山雨暝秋空:秋天的细雨和昏暗的天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灯火吟窗下:灯光下吟诵诗歌的景象,传达出文化与艺术的情趣。
  • 关河醉眼中:眼中醉意与辽阔的江河相映,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与思考。
  • 西风唤张翰:西风的吹动让人想起张翰,暗示着对游子情怀的共鸣。
  • 南望思何穷:向南望去,思绪无穷无尽,表达了无尽的思乡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如新霜与树红的对比。
  • 对仗:如“灯火吟窗下,关河醉眼中”,形成音韵和谐的效果。
  • 拟人:西风被赋予了唤醒游子思绪的能力,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游子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与思乡情,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嫩水:象征着新的生命与希望。
  • 新霜:代表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短暂。
  • 石潭:象征着宁静与深邃的内心世界。
  • 灯火:代表着文化、知识与温暖。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思念
    • C. 喜悦
    • D. 平静
  2. “嫩水笼篁碧”中的“嫩水”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面
    • B. 浑浊的水流
    • C. 冷冷的溪水
    • D. 早春的水洼
  3. 诗中提到的“张翰”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李白
    • C. 杜甫
    • D. 东汉时期的文人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冯子翼的《和张浮休旧韵》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流露与思乡之情,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一种是对外界自然的细腻观察,另一种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切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