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开元寺赠惟真上人》
时间: 2025-01-10 22:4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与径山为小师,
千年僧行众人知。
夜深月色当禅处,
斋后钟声到讲时。
经雨绿苔侵古画,
过秋红叶落新诗。
劝君莫厌江城客,
虽在风尘别有期。
白话文翻译:
作者曾与径山的僧人交往,成为他的学生,千年来修行的僧侣众所周知。夜深时分,月光洒落在禅宗的地方,斋饭后钟声响起,传到讲经的时间。经过雨水的侵润,绿苔侵蚀了古老的壁画,秋天过去后,红叶飘落,带来了新的诗篇。劝你不要厌烦江城的旅客,虽然身处风尘之中,仍然有重聚的期盼。
注释:
字词注释:
- 径山:指径山寺,是唐代著名的寺庙。
- 小师:指小的师傅,表示与僧人的关系较亲近。
- 僧行:僧侣的行迹或行为。
- 斋后:指吃完斋饭之后。
- 钟声:寺庙中敲响的钟声。
- 古画:指寺庙中的古老壁画。
- 苔:青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如宣州。
- 风尘:指旅途的艰辛和尘世的繁杂。
典故解析:
- 径山:径山寺位于浙江,历史悠久,是禅宗的重要道场。
- 千年僧行:突出僧侣修行的悠久历史,表现出对宗教生活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以清新俊逸、含蓄深刻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杜牧的诗多描写人生感慨,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牧在宣州开元寺时,表达对僧人惟真的敬仰和对宗教生活的反思。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歌鉴赏:
《宣州开元寺赠惟真上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表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以“曾与径山为小师”开篇,表明了诗人与僧人惟真的亲近关系,体现了对师长的尊敬。而“千年僧行众人知”则强调了宗教生活的悠久与广泛,展示了僧侣的影响力。接下来的描写中,夜色、月光、钟声交织出一种静谧的禅意,暗示了修行的境界与内心的平和。
“经雨绿苔侵古画,过秋红叶落新诗”两句,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画的侵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消逝,而秋叶的飘落则暗示了生命的轮回与新的开始。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使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劝君莫厌江城客,虽在风尘别有期”一句,表达了对远行者的劝慰,提醒人们不必厌倦尘世的纷扰,未来仍有重聚的希望。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与径山为小师:表达了与径山寺的僧人亲密的师徒关系。
- 千年僧行众人知:强调僧侣修行的历史悠久,受到众人的尊重与认可。
- 夜深月色当禅处: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月光洒在禅宗的地方,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斋后钟声到讲时:描述了寺庙中斋饭后的钟声,引发对讲经的期待。
- 经雨绿苔侵古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时间的流逝,古画被苔藓侵蚀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过秋红叶落新诗:秋天的红叶飘落,暗示新的诗篇与生命的轮回。
- 劝君莫厌江城客:劝解朋友不要对旅途感到厌倦。
- 虽在风尘别有期:即使身处尘世,也有重聚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现深刻的思考。
- 对仗:如“经雨绿苔”和“过秋红叶”,在结构上形成和谐的对比。
- 意象:月色、钟声、古画、红叶等意象交织,营造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宗教生活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宁静与清明,代表修行的境界。
- 钟声:指引时间,象征着信仰与节奏。
- 绿苔:象征历史与时间的积淀。
- 红叶:象征生命的轮回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牧的《宣州开元寺赠惟真上人》主要描写了哪种关系? A. 师徒关系
B. 亲情关系
C. 友情关系
D. 布道关系 -
诗中提到的“江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宣州
B. 杭州
C. 南京
D. 北京 -
“夜深月色当禅处”中的“月色”象征什么? A. 纷扰
B. 宁静
C. 暴风
D. 烦恼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以月光为背景,表现孤独与思考,但更为豪放。
- 王维《终南山》: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风格更为抒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