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2-04 16:19:36

堪叹日时更改,频频拂拭灵台。

明光一点绝尘埃。

莹彻即分内外。

占得逍遥自在,笛声散尽寒梅。

西江月里桂花开。

香引清风一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作者: 王哲 〔元代〕

堪叹日时更改,频频拂拭灵台。
明光一点绝尘埃,莹彻即分内外。
占得逍遥自在,笛声散尽寒梅。
西江月里桂花开,香引清风一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更替的感慨,作者常常拂拭内心的杂念,努力保持内心的明亮与清净。内心的明光如同一缕光线,能够将尘埃驱散,达到内外的和谐。通过这种内心的清净,作者获得了逍遥自在的境界,笛声悠扬,伴随寒梅的飘散。在西江的月光下,桂花悄然绽放,芬芳吸引了清风的到来,形成了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象。

注释

  • 堪叹:感叹、叹息。
  • 灵台:指内心的明净和清明。
  • 绝尘埃:去掉心灵中的杂念和尘世的烦恼。
  • 莹彻:明亮而清澈。
  •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
  • 寒梅:指冬天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 桂花:象征着芳香和美好,常与团圆、思念相联系。
  • 香引清风:芬芳的气息吸引了清风的到来,意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变革与动荡。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哲对自身内心状态的反思,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在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这种清新淡雅的诗歌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西江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内心清净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堪叹日时更改”,表明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思索。接下来的“频频拂拭灵台”则透露出他努力保持内心清明的决心。诗中“明光一点绝尘埃”一句,隐喻着内心的明亮能驱散一切烦恼与困扰,显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描写中,诗人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透过“笛声散尽寒梅”展现出一种悠扬的意境,似乎在告诉读者,内心的和谐能引导出外在的美好。最后一句“香引清风一会”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桂花的香气与清风的到来,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愉悦,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状态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传达了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主题,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堪叹日时更改: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2. 频频拂拭灵台:不断地清理心灵的杂念。
  3. 明光一点绝尘埃:内心的光明能驱散所有的烦恼。
  4. 莹彻即分内外:明亮的内心使得内外的界限变得清晰。
  5. 占得逍遥自在:获得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6. 笛声散尽寒梅:悠扬的笛声伴随着寒梅的凋零。
  7. 西江月里桂花开:在西江的月光下,桂花悄然盛开。
  8. 香引清风一会:芬芳的香气吸引了清风的光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光”比喻内心的明亮。
  • 拟人:将香气与清风拟人化,表现出它们之间的互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内心状态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自然和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光:象征着内心的智慧与清明。
  • 寒梅:代表坚强与高洁的品格。
  • 桂花:象征美好与团圆。
  • 清风:象征自由与舒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还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台”指的是什么? A. 心灵
    B. 物理空间
    C. 天空

  2. “笛声散尽寒梅”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宁静与和谐
    B. 忧伤与离别
    C. 热闹与喧嚣

  3. 诗中提到的“西江月”象征着什么? A. 迷失
    B. 自由与希望
    C. 恋爱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哲的《西江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内心世界的探寻,但李清照更偏向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而王哲则注重心灵的宁静和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王哲及其作品的背景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