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
时间: 2025-01-10 22:49: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
作者: 黄石翁 〔元代〕
三步五步歇,六日七日晴。
岂不念我归,春色相送迎。
前宵社酒散,行将返清明。
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
丛薄山矾花,玩之有馀馨。
亦欲寄所思,归鸿已宵征。
悠悠不可极,恻恻难为情。
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归途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与对春色的留恋。诗中写到,作者走了三五步便停下,已经走了六七天,天气晴朗。难道不想念家乡吗?春天的色彩在路旁迎送着他。前一晚的聚会刚刚结束,他便准备在清明节前回去。路边的花朵开始零落,鸟儿在欢快地鸣叫。作者欣赏着丛中的山矾花,嗅着它们的余香。也想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出去,但归鸿已经在夜里起飞。内心的思念无尽无尽,难以言表。身边荒凉,谁能倾诉,独自一人,手杖轻轻拖着走。
注释
- 三步五步歇:形容走路时不时停下来。
- 岂不念我归:难道不想念我归去的情景吗?
- 春色相送迎:春天的景色在路旁迎送着他。
- 社酒散:指的是春天的聚会酒席已散。
- 归鸿:归来的鸿雁,象征归乡的思念。
- 悠悠不可极:思念的感觉无穷无尽。
- 脉脉:形容目光或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石翁是元代的诗人,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季,诗人在归乡途中,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感慨,正值清明节前,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展现了黄石翁细腻而深沉的内心世界,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开头几句使用了“步”与“歇”的反复,描写出行走的缓慢与停顿,体现了对归途的犹豫和思考。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留恋,借助“春色相送迎”的意象,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前夜的社酒散去,意味着欢聚之后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切。
诗中的“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描绘了春日的花鸟之声,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意象,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归鸿已宵征”的意象,传达了作者的归乡愿望与思念之情,虽有归鸿飞去的惆怅,却也隐含着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既有春色的芳华,又有归乡的思念,交织出一种孤独而又温暖的情感。而“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的结尾,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面对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激发读者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步五步歇:描写行走的缓慢,体现诗人对归途的犹豫。
- 六日七日晴:表达了经过几天的旅途,天气晴好,心情却复杂。
- 岂不念我归:思念故乡的情感涌上心头。
- 春色相送迎: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与诗人的归心相呼应。
- 前宵社酒散:聚会后的孤独与清明时节的临近。
- 红紫小零落:花朵的凋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嘤嘤相和鸣:鸟儿的鸣叫,增添了生动的春日气息。
- 丛薄山矾花:描绘山中花的芬芳,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玩之有馀馨:赏玩花香,心中愉悦。
- 亦欲寄所思:欲将思念寄托于自然。
- 归鸿已宵征:归去的鸿雁,象征着归乡的愿望。
- 悠悠不可极:思念无穷无尽。
- 恻恻难为情:感情的复杂与难以表达。
- 荒荒谁与语:孤独无依,无法倾诉。
- 脉脉曳杖行:独自漫步,思绪万千。
修辞手法
- 比喻:春色、归鸿等意象代表着美好与思乡之情。
- 拟人:春色相送迎,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美景的留恋,折射出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温暖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春色: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着自然的美好。
- 归鸿:象征归乡的思念与期盼。
- 山矾花:代表自然的芬芳和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 杖:象征着孤独的行走,反映内心的沉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什么?
A. 不屑一顾
B. 深切留恋
C. 无所谓
D. 恨其短暂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黄石翁的《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黄石翁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则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黄石翁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