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道士二首》
时间: 2025-01-11 06:28: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郑道士二首
作者: 贯休
常忆苏耽好羽仪,
信安山观住多时。
不知玉质双栖处,
两个仙人是阿谁。
谁带金轮髻里珠,
何妨相逐去清都。
旧山大有闲田地,
五色香茆有子无。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苏耽那优雅的羽仪,
他在信安山观住得久了。
我不知道那双栖的玉质仙人,
究竟是谁在那儿呢?
是谁把金轮髻上的珠子带走了,
何妨我们一起去追逐那清都?
旧山上有很多闲适的田地,
五色的香茆花中,是不是还有孩子呢?
注释:
- 羽仪:指道士的服装和仪态,形容其飘逸的风范。
- 信安山观:信安山的道观,可能是作者所向往的隐居之地。
- 玉质双栖:指的是美丽的仙人,双栖指的是与人共同栖息。
- 金轮髻:道士的发髻,金轮指的是装饰的珠子。
- 清都:指的是清静的地方,可能暗指理想的隐居生活。
典故解析:
- 苏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因其修道成仙而受到尊崇。
- 双栖:出自《庄子》,常用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 金轮髻:道教文化中,金色象征着光明和神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道教思想,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贯休对隐居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贯休的《寄郑道士二首》展现了他对道教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开篇即借助对苏耽的怀念,传达出一种渴望归隐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道教隐士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理想境界。
在语言上,贯休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轮髻里珠”,形象地表现了道士的装饰和身份;“五色香茆”则暗示了自然的美好和丰饶,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旧山大有闲田地”,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歌不仅仅是对友人的寄托,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贯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道教思想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忆苏耽好羽仪:开篇直接表明了对苏耽的怀念,给人一种清雅的感觉。
- 信安山观住多时:指出苏耽隐居的地方,增加了诗的真实感。
- 不知玉质双栖处:表现了对仙人身份的探寻,增添了神秘色彩。
- 两个仙人是阿谁:反映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探询。
- 谁带金轮髻里珠:通过细节描写,展示道士的身份与风采。
- 何妨相逐去清都:表达了与友人共赴理想之地的愿望。
- 旧山大有闲田地:描绘出田园的富饶与安逸。
- 五色香茆有子无:结尾含蓄,留给读者思考,暗示对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士的生活比喻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展现了隐士的清雅。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香茆”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丰饶。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仪:象征道教的清高与超脱。
- 金轮髻:代表了道士的身份与地位。
- 香茆: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丰饶,具有生活的希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贯休的《寄郑道士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忧虑
D. 对金钱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信安山观”是指: A. 一座城市
B. 道士的隐居地
C. 一座庙宇
D. 一种植物 -
诗中的“香茆”象征着: A. 道士的修行
B. 自然的美好与丰饶
C. 战争的破坏
D. 人生的烦恼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与贯休同样追求隐逸生活,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贯休则更多地表达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研究》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