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

时间: 2025-01-10 22:58:37

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
作者: 钱起 〔唐代〕

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白话文翻译:

在对岸可以听到山中的钟声,仙舟轻轻划过苕水。
松树的门口映照出幽静的光影,石头的小径蜿蜒向前。
初月升起在草堂上,远公此刻正停留在这里。
在宁静的夜晚忘却了言语,凝神思索得到一些微妙的道理。
清澈的功德池水,大家共同洗净了心灵的耳朵。

注释:

  • 彼岸:指诗人所处的地方与山的对岸,寓意遥远的彼方。
  • 山钟:山中寺庙的钟声,象征着佛教的宁静和神秘。
  • 仙舟:传说中的神仙之船,寓意超脱尘世的境界。
  • 松门:松树所形成的门,象征着进入幽静之地。
  • 幽映:幽静的光影。
  • 初月:新月,象征新的开始。
  • 远公:指宪上人,寓意高远的境界。
  • 凝念:静心思考。
  • 功德池:象征着功德与清净的地方,洗涤心灵的喻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722年-约786年),字仲明,号少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隐居山林。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恬淡见长,常描写山水、隐士生活,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钱起拜访宪上人时,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在唐代,士人常常寻访隐士,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清净和谐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山钟”、“仙舟”以及“松门”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诗的开头用“彼岸闻山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钟声仿佛是从另一世界传来,暗示着一种灵性与超然的感觉。

接着“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这里通过描写松树和石径,进一步加强了对幽静环境的描绘,仿佛诗人走入了一方世外桃源。接下来的“初月开草堂”,则展现了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内心的启迪与觉悟。在“忘言在闲夜”中,诗人强调了在宁静的夜晚,言语的多余与内心的沉思,体现了对语言表达的超越。

最后的“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不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修行,也象征着洗净心灵的净化过程。整首诗以清幽的意境、宁静的氛围和深远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彼岸闻山钟:对岸传来山中的钟声,暗示一种遥远的宁静。
  2. 仙舟过苕水:仙舟划过苕水,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
  3. 松门入幽映:通过松树的门,进入幽静的光影中,意在描绘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的环境。
  4. 石径趋迤逦:石头的小路蜿蜒而行,象征着修行的道路。
  5. 初月开草堂:新月升起在草堂上,寓意新的开始。
  6. 远公方觏止:远公(宪上人)此时正停留,强调了诗人与隐士的相遇。
  7. 忘言在闲夜:在宁静的夜晚忘却言语,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8. 凝念得微理:静心思考中得到了些微道理,体现了内心的领悟。
  9. 泠泠功德池:清澈的功德池水,象征净化心灵的地方。
  10. 相与涤心耳:与友人共同洗净心灵,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舟”象征着超凡的生活。
  • 拟人:如“泠泠功德池”,池水似乎也能洗净心灵。
  • 对仗:如“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净化的追求,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钟:象征宁静与灵性。
  • 仙舟: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松门:象征进入幽静的门径。
  • 功德池:象征心灵的净化与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钟”象征什么? A. 喧闹的城市
    B. 宁静与灵性
    C. 生活的烦恼

  2. “初月开草堂”中的“初月”象征什么? A. 旧事重提
    B. 新的开始
    C. 追忆往昔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A. 山水、钟声、草堂
    B. 城市、繁华、喧闹
    C. 战乱、纷争、苦难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写自然的宁静与隐士的生活,展现出类似的主题,但其风格更加简练。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豪情,风格相对奔放,更加突出人生的激情与豪迈。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