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分险架长澜,斜梁控夕峦。宿云依岭断,初月入江寒。缁化秦裘敝,尘惊汉策残。无言倦行旅,遥路属时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原道路上的艰辛旅程。险峻的山峰如同架起的长桥,夕阳下的山峦显得格外斜斜。宿云在山岭的边缘仿佛被切断,初升的月亮映照着寒冷的江面。身上的秦裘已经磨损,行囊中的尘埃惊扰了汉代的策马遗迹。诗人无言以对,感到旅途的疲惫,遥远的道路使得时光显得格外艰难。
注释:
- 分险:指山势险峻。
- 长澜:长长的波澜,暗指江河。
- 斜梁:形容山的轮廓。
- 宿云:夜间的云。
- 缁化:黑色的衣服。
- 秦裘:指秦地的衣服,象征诗人的身世。
- 汉策:汉代的马策,象征过去的荣耀与历程。
- 倦行旅:疲倦的行旅,表达旅途的辛苦。
- 遥路属时难:遥远的路途使时间显得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衮,唐代诗人,字少华,号逸叟,生平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用景物描写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出行途中,反映了他在艰难旅途中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秦原道中》是一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诗人旅途艰辛与内心感受的作品。诗中开篇以“分险架长澜”引入,展现了秦原的险峻与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宿云依岭断”描绘了云层与山岭的相依相伴,似乎暗示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增添了孤独感。初月映照在江面上,给人以清冷的情感,似乎在提醒诗人夜晚的寒意。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自身衣物和行囊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缁化秦裘敝,尘惊汉策残”,物质的破败象征着心灵的疲惫,强调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体的渺小。最后一句“无言倦行旅,遥路属时难”更是凝聚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在清新中又透着一丝忧伤,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情感,是一幅动人的旅途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险架长澜:描绘了险峻的山峰,宛如架起的桥,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 斜梁控夕峦:夕阳照射下的山峦,形成独特的轮廓。
- 宿云依岭断:夜晚的云在山岭上仿佛被截断,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初月入江寒:初升的月亮映照着寒冷的江水,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缁化秦裘敝:诗人的衣物经磨损,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尘惊汉策残:行囊中的尘埃惊扰了汉代的遗迹,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无言倦行旅:诗人无言以对,感到疲惫,象征着对生命的思考。
- 遥路属时难:长途跋涉使得时光显得难以忍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险架长澜”,将山峰比作桥,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宿云依岭断”,云似乎有生命,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险峻景色的描写和对旅途中艰辛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苦旅的深思,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险峻:象征生命的挑战与困难。
- 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尘:象征过往的历史与个人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分险架长澜”指的是: A. 平坦的道路
B. 险峻的山峰
C. 流动的江水
D. 沙漠的黄沙 -
“宿云依岭断”中,“宿云”指: A. 昨天的云
B. 夜间的云
C. 早晨的云
D. 傍晚的云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反映: A. 生活的富裕
B. 旅途的艰辛
C. 家庭的温暖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在《登高》中,杜甫同样表现了对人生艰难的感慨,但其视角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而欧阳衮则侧重于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两者虽同为抒怀,却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典诗歌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