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时间: 2025-02-04 16:26: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作者: 杨鸿章
旭日塔端起。彩霞红,万山竞翠,群芳争媚。
湿草露花微摆舞,绿柳轻勾延水。
看昔日将军旧址,院落蒸蒸浮浩气,
渺茫间小屋飞山咀。欢乐激,彩旗密。
辉煌新馆村前立。展厅中,文书再写,
丹青重绘。依旧横枪纵铁马,大帅姿雄气锐。
九泉下应收悲泪,且看而今天地改,
评是非自有春秋笔。开国绩,垂千世。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耀着塔尖,红霞映照,万山争相妆点着翠色,诸多花朵竞相绽放。
湿润的草地和露水中的花轻轻摇摆,柔软的柳枝轻轻勾勒着水面。
看那昔日将军的旧址,院落中气象蒸蒸,浩然之气浮现,
在朦胧之间,小屋飞翔在山的嘴边。欢快的气氛,彩旗飘扬。
辉煌的新馆伫立在村前。展厅里,文书重新书写,
丹青画作又被重绘。依旧是横枪纵马的壮观,大帅的形象气势如虹。
在九泉之下应当有悲泪流下,然而看看今天的天地已然改变,
评判是非自有春秋的笔墨。开国的业绩,将流传千世。
注释
- 旭日:指早晨的太阳,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彩霞:晨曦或晚霞的色彩,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天空。
- 蒸蒸:形容气势旺盛,生机勃勃。
- 浩气:指正气,气概,形容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状态。
- 九泉:指阴间,死者所归之处。
- 春秋笔:比喻历史的记录和评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鸿章,现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历史题材的关注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祖国和英雄的赞美,展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期,正值国家发展、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贺新郎》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将古今历史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激昂向上的气息。诗的开头以“旭日塔端起”引入,阳光的升起象征着新的希望和开始,紧接着描绘了万山争翠、群芳争艳的美丽景象。这种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隐喻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向历史,提到昔日将军的旧址,强调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的气概。在描绘“院落蒸蒸浮浩气”时,诗人用“浩气”二字,传达出一种雄壮的精神,仿佛让人感受到烈士们的英勇和坚定。而“渺茫间小屋飞山咀”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入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新馆的辉煌与展厅的重绘,展现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历史的尊重。尤其是“依旧横枪纵铁马,大帅姿雄气锐”,让人感受到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最后,诗人总结出“开国绩,垂千世”,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豪放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敬仰,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旭日塔端起:开篇描绘朝阳升起,象征新的希望。
- 彩霞红,万山竞翠,群芳争媚:展现自然的美景,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发展。
- 湿草露花微摆舞,绿柳轻勾延水:细腻描绘春日的生机,增添了诗的柔美感。
- 看昔日将军旧址:转向历史,强调英雄的遗址。
- 院落蒸蒸浮浩气: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 渺茫间小屋飞山咀: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沧桑。
- 欢乐激,彩旗密:描绘欢乐的氛围与庆典的场景。
- 辉煌新馆村前立:展现新生活的成就与希望。
- 展厅中,文书再写,丹青重绘:强调对历史的重视与传承。
- 依旧横枪纵铁马:表现英雄的气概与不屈的精神。
- 九泉下应收悲泪:提及历史的牺牲与哀痛。
- 且看而今天地改:展望未来的变化与发展。
- 评是非自有春秋笔:强调历史的公正与真实。
- 开国绩,垂千世:总结历史的成就,展望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运用对称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 排比:多次使用并列结构,增强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旭日:象征新生与希望。
- 彩霞:美丽与柔和的象征。
- 将军旧址:历史和英雄的象征。
- 浩气:正气和生机的象征。
- 新馆:象征现代与未来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旭日”象征什么?
- A. 过去
- B. 希望
- C. 失落
-
诗中提到的“九泉”指的是:
- A. 生命
- B. 阴间
- C. 未来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历史的遗憾
- B. 对未来的展望
- C. 对国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岳飞):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敌人的愤怒。
- 《浪淘沙》(毛泽东):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对比:
- 《贺新郎》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贺新郎》更强调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展望,而《春江花月夜》则偏重于抒情的美感。两首诗在意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唐诗三百首》
- 《当代诗人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