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5-01-10 23:23:22

含毫意不浅,微月上帘栊。

门静吏人息,心闲囹圄空。

繁星入疏树,惊鹊倦秋风。

始觉牵卑剧,宵眠亦在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成
—— 钱起

含毫意不浅,微月上帘栊。
门静吏人息,心闲囹圄空。
繁星入疏树,惊鹊倦秋风。
始觉牵卑剧,宵眠亦在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谧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内心宁静与思考。诗人在微弱的月光下,静静地写作,思绪缠绵。门外的官吏已经安静下来,心中感到无拘无束,仿佛囚笼也变得空旷。繁星穿过稀疏的树枝,惊动了倦怠的喜鹊,夜风轻拂,带来一丝秋的凉意。此时,作者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世俗的牵挂和烦恼,而在这样的夜晚,连睡眠似乎也显得格外公正。

注释

  • 含毫意不浅:含有笔墨的意思,意指诗人写作时思绪深远。
  • 微月上帘栊:微弱的月光洒在窗帘上,描绘出夜晚的宁静。
  • 门静吏人息:门外的官吏都已休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心闲囹圄空:心情轻松自在,囚笼的感觉也随之消散。
  • 繁星入疏树:繁星透过稀疏的树影,增添了夜色的美感。
  • 惊鹊倦秋风:秋风使得喜鹊感到疲倦,表现了秋天的萧瑟。
  • 始觉牵卑剧: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琐事的牵挂,不再那么沉重。
  • 宵眠亦在公:夜晚的睡眠也显得公正,不再被俗事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少城,江苏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的一次静夜思考中,反映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全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开头两句“含毫意不浅,微月上帘栊”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月光微弱却依然照亮了诗人的内心。接下来的“门静吏人息,心闲囹圄空”则进一步强调了外界的宁静与内心的自由,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繁星入疏树,惊鹊倦秋风”,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宁静的美感,夜空中的星星与树木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最后两句“始觉牵卑剧,宵眠亦在公”则是对内心状态的自省,诗人意识到自己的烦恼与牵挂,然而在这样的夜晚,他也感到了一种难得的公正与宁静。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让整个诗篇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含毫意不浅:表达了诗人写作时的深邃思维。
  2. 微月上帘栊: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窗帘上,给人以宁静之感。
  3. 门静吏人息:描绘周围环境的宁静,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4. 心闲囹圄空:表达了内心的自由与放松,仿佛囚笼也不再束缚自己。
  5. 繁星入疏树:夜空中的繁星透过树木,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6. 惊鹊倦秋风:秋风使得鸟儿感到疲倦,暗示季节的变迁。
  7. 始觉牵卑剧:开始意识到琐事的烦恼,反思自我。
  8. 宵眠亦在公:夜晚的睡眠显得公正,暗示一种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心闲囹圄空”比作自由,传达出对生活的超脱。
  • 拟人:如“惊鹊倦秋风”,将自然现象赋予了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宁静、思考的时刻。
  • 繁星:代表着浩瀚的宇宙与生命的渺小。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囹圄:象征着束缚与烦恼,反映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门静吏人息”意指: A. 门外很嘈杂
    B. 门外的官吏已经休息
    C. 门被锁上了
    D. 官吏在门口等候

  2. “繁星入疏树”描绘的意象是: A. 繁忙的城市
    B. 宁静的夜晚
    C. 生机勃勃的春天
    D. 暴风雨的天空

  3. 诗中的“心闲囹圄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A. 忧虑与焦虑
    B. 自由与宁静
    C. 愤怒与不满
    D. 忍耐与屈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但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在宁静的夜晚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主题虽不同,但都流露出孤独与思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